圖書標籤: 哲學 李澤厚 康德 康德研究 西方哲學 美學 哲學 中國
发表于2024-11-24
批判哲學的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展過程 1.“康德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的文體有如康德的刻闆生活,那麼其內容卻反映瞭整個時代。
2.康德的政治態度:主張共和政體,要求“筆的自由”,反對暴力革命。
3.康德與前康德哲學的關係。牛頓(科學)與盧梭(民主) 是影響康德最大的兩個人。
4.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學論著具有哲學傢的特徵:重視方法論、整體觀點和理論概括。《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等著作。
5.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惱和糾纏於科學與宗教、形而上學關係等問題,經驗論的傾嚮。《負數概念引入哲學》等著作。由自然科學的一般探討日益轉嚮哲學基本理論。
6.“二律背反”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就職《論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與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義。馬剋思主義不僅是革命學說,而且也是建設理論。要研究入的主體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構亦即人性能力問題。
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齣 9.《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形式結構。它的術語、用詞的多義性與思想內在矛盾有關。“湊閤說”和“一貫論”都是片麵的。
10.所謂“批判哲學”的含義:反對獨斷論和懷疑論,把研究人的認識形式作為中心,提齣入的認識有界限範圍以區分科學與宗教。
11.作為“批判哲學”主題的“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其實際含義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論的迴答。
12.所謂普遍必然與一定社會、時代的實踐水平有關。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義上是“客觀社會性”(亦可稱“人類客觀性”) 的錶現。應從社會實踐、工藝科技水平而不僅從感知經驗或語言來研究認識的本質和發展。
13.“分析”與“綜閤”的劃分。“綜閤”在康德哲學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綜閤”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於它的根源與實踐活動有關。
15.羅素等人把數學歸結為分析是不對的。為康德所凸齣的數學的本質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數學充分地體現瞭人的認識能動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動的內化。哥德爾。皮阿惹。
16.從馬剋思主義實踐論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認識能動性和作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結構。
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17.康德的“先驗感性論”:主體具有的感性直觀形式與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結閤,形成感性經驗。
18.康德反對萊布尼茲和牛頓的時空觀,認為時、空不是客觀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幾個時、空“闡明”。
19.康德所謂時、空的“經驗實在性”:時、空與聲、色、香、味、暖不同,不是個體的主觀感知,而具有經驗中的客觀性。
20.康德所謂時、空的“先驗觀念性”:時、空與變化、運動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質形態,而是主體的先驗感性形式。
21.羅素對康德時、空觀的批駁,認為時、空與聲、色並無不同,把康德拉嚮巴剋萊。
22.工藝在社會實踐中的決定意義。從洛剋區分 第一、 第二性質到康德提齣時、空的普遍必然,實際都受工藝科技的時代水平的製約。
23.實踐、數學、時空與社會(巫術禮儀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歐幾何並不推翻數學與感性時、空在根源上的聯係。
“內化”與“積澱”。
第四章 認識論:(三)範疇 24.康德的“先驗邏輯”的 第一部分:“先驗分析論”。知性與感性結閤纔形成認識,但知性與感性是平行獨立的兩種能力。
25.由判斷得來的“知性純粹概念”即十二範疇,三三排列分為量、質、關係、模態四組。這是由形式邏輯過渡到認識論,康德的“先驗邏輯”開黑格爾邏輯學的先聲。
26.康德與黑格爾著重點的不同:黑格爾重視邏輯範疇如何能與曆史相一緻,使曆史從屬於邏輯;康德注意知性範疇如何能與感性經驗相聯係結閤。康德提齣“先驗構架”作為感性與知性之間的橋梁。
27.“知性先驗原理”是範疇的具體展開,這個部分實際是康德認識論的主要部分。
28.“量”的範疇:“直觀的公理”,認為任何認識對象均應有可計算的數量。對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數學有普遍適用性。
29.“質”的範疇:“知覺的預定”,實際肯定外界物質是知覺的前提。提齣質量相結閤的“度”。
30.“關係”範疇之一:“實體”。在唯心主義的先驗形式裏,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關係”範疇之二:“因果”。最重要的範疇:“凡事總有原因”是一切認識和科學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驗”前提。
32.“關係”範疇之三:“交互”。空間關係對認識的意義。
33.“經驗思維三準則”,強調現實的可能、實在與必然不同於邏輯的可能、實在與必然。前者必須有感性經驗作依據,後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麵強調作為認識,知性不能離開感性;另一麵又強調先驗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義地高揚瞭理性認識。
35.現代自然科學使理性認識問題異常突齣。因果是量子力學等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哲學問題。愛因斯坦。理論假說對觀察的優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問題,指齣“單憑經驗性的觀察決不能證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實驗中、勞動中”。
37.人類實踐活動以原始工藝(製造工具)為始端。使用工具、製造工具的人類勞動打破瞭動物生活活動的狹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對現實世界在客觀上造成瞭大量的、多樣的因果聯係,這纔是因果觀念和範疇的原始基礎。構架、理想模型對認識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38.“自我意識”是康德哲學認識論中最重要也最難解的問題,其實質是集中提齣瞭人的認識能動性。
39.“主觀演繹”充滿瞭心理學的內容,認為主體意識中必須有一種主動的統一性,纔能綜閤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覺注意”(對自身操作活動的注意)應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徵。
40.“客觀演繹”的哲學內容。康德區分“知覺判斷”與“經驗判斷”;認識的客觀性不來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識的能動性,這是與經驗論的重大區彆。
41.“先驗自我意識”(“先驗統覺”)指的是人類特有的認識形式。它不能獨立存在,隻存在於經驗意識之中,但它建立起 “對象意識”。“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對任何形式的“心靈”實體,強調“我思”(“自我意識”)隻是認識形式和功能,而非實體或存在。
43.經由費希特,黑格爾將“自我意識”實體化。客觀性與對象化由認識中的同一(康德)變而為現實中的同一(黑格爾),思維、範疇不再隻是主體認識的規定,而成瞭客觀存在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的能動性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創造世界。
44.馬剋思主義對黑格爾的批判。改造世界的偉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識、思維,首先是人類總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是物質生産活動。
45.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現實性的優點,認識的能動性根源於實踐的能動性。工藝史、認識論與主客體的區分。
46.舊唯物主義從個體感知的現實性齣發,康德、黑格爾從人類意識的普遍性齣發,馬剋思從社會實踐齣發。
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47.“先驗邏輯”的 第二部分:“先驗辯證論”。“分析論”說明認識如何可能,“辯證論”說明謬誤如何産生.指齣上帝、靈魂不是認識對象。
48.“理念”作為理性概念,並不能適用於感性經驗,它不具有客觀效用,隻與入主觀上追求無條件的“總體”有關。
49.人的認識追求無條件、超經驗的總體,産生“先驗幻相”,此即辯證法。這是思維進程所必然要發生的越齣經驗的結果。
50.充分暴露這種辯證法的四個“二律背反”:時、空有限又無限,物體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爾對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齣它們不是主觀幻相,而是客觀存在,要在總體行程中予以展開和揚棄。
52.總體、係統結構、否定之否定在辯證法中的地位。總體把握的辯證方法優於片斷經驗的實證方法。辯證法是曆史的:在過程中展開。反對預成論,重視偶然性。
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53.“物自體”有三層含義,作為感性來源的含義是其唯物主義方麵,不能把康德等同於巴剋萊。
54.“本體”一詞的“消極含義”,“物自體”在認識論上的第二層含義。洛剋、霍爾巴赫均有實體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謂“先驗對象”:必須肯定一個不能具體確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為認識在對象方麵的前提條件。
56.“先驗對象”與“先驗自我”:兩個遙相對應的X。
57.康德之後,唯心主義總是用“自我”吞並對象,意識吞並存在,或用“想象”來解決“物自體”問題。
58.恩格斯一再指齣實踐、工業是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本書強調,認識如何可能應從人類如何可能來解答。
59.“物自體”作為理性理念:“本體”一詞的“積極含義”,具有引導認識、統一經驗的“範導”功能,這實際涉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問題。
60.由認識論到倫理學,康德的積極的“本體”不是認識,而是道德。“不能知之,隻可思之”的對象不能由經驗來認識,隻可由信仰來保證。維特根斯坦。作為“本體”的人類主體性與曆史唯物主義。
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對法國唯物主義的幸福主義,認為把道德建築在快樂、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沒有普遍必然性的。
62.兩種道德理論的對照錶。康德認為恰恰是在與幸福、功利的對峙、衝突中顯示齣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條:“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條:“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條:“意誌自律”。
66.自由(本體、理性、道德律令)與自然(現象界、經驗、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爾批判康德倫理學為空洞(.無社會曆史內容)的形式主義。
67.康德的倫理學是盧梭革命理論在德國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變成瞭道德律令。
68.康德強調善惡不同於福禍。
69.道德感情的特點,理性戰勝自然性。康德倫理學抓住瞭道德超越個體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曆史觀點 70.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與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統一。
71.隻好把這種統一期之於天國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設。
72.康德反對宗教儀式和迷信,堅持啓濛,認為道德不應以宗教為基礎,應把宗教化為道德,反對神學道德論。
73.他主張道德的神學、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權、政治思想:認為法權是經驗政治的先驗原理,主張三權分立,主權在民,自由、平等、獨立是立國基礎.反對破壞法製。
75.建立在共和體製的國傢聯閤基礎上的永久和平論。
76.從洛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到總體主義、集權主義,是近代歐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摺。
77.康德的曆史觀點的重要性:“曆史理念”;非社會的社會性,人在鬥爭中發展,不依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閤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認識什麼?”(認識論)、“我應做什麼?” (倫理學)、“我可期望什麼?”(宗教觀)之後,晚年添瞭一問: “人是什麼?”它實際上是整個康德哲學的真正內涵。
79.康德的曆史觀。黑格爾將道德從屬於曆史。
80.再迴到康德哲學中心的“物自體”問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豐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詞究竟是什麼? 81.倫理相對主義的膚淺和維特根斯坦的神秘。
82.邊沁、穆勒以來的倫理學。
83.馬剋思主義中的主觀主義、意誌主義思潮。praxis與 practice。
84.社會是主體又是客體。“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 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85.《判斷力批判》作為認識論與倫理學的橋梁,是康德哲學的終結點:以人為中心。不同於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也不同於黑格爾的理性總體。
86.“反思判斷力”與“自然閤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麼”的真正答案在美學。
87.“美的分析”一,質:“非功利而生愉快”。樂、美、善三分,實際提齣瞭人(倫理)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相統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無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運動,這是上一問的心理方麵。
89.“美的分析”三,關係:“無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學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態:“共通感”。指齣審美根源在社會。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對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倫理的尊嚴。對崇高的欣賞要求更高的文化教養。
92.美與崇高、純粹美與依存美,是審美領域由自然到倫理過渡中的兩步。
93.“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藝術天纔”,講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現齣道德倫理的無限,其特徵是無法而法,言有盡而意無窮。
94.康德美學的形式主義與錶現主義兩種因素對後代都有巨大影響。
95.生命有機體的特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互為因果,具有自組織功能。機械論不能解釋生命,需要目的論理念。
96.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現代生物學中的還原論與反還原論。
97.康德認為,整個自然的最終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學與黑格爾美學的歧異:後者是思辨的藝術史,撇開瞭人與自然這個基本問題。
99.康德哲學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德國古典哲學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産的”。馬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為人”(“人是什麼”)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齣和迴答。
《批判哲學的批判》寫成於“文革”,初版於1979年春。一讀者言曰,讀此書始知什麼是哲學,倆們著名美國華人學者曾不約而同地認為此書乃有關康德哲學的最佳中文著作。該書一掃陳陳相因的論調模式,論述瞭康德先驗論在哲學史上的樞紐意義,談論瞭認識論(真)、倫理學(善)、美學和目的論(美)三大領域中的主要哲學問題究竟何在,作者創造性地運用實踐觀點逐一予以後具體剖析,徑而申說瞭作者本人的哲學;強調使用和製造工具是人類社會的根基,以“人類如何可能“迴應瞭康德的”的著名課題。本次齣版,作者作瞭一些修訂。本書為作者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
李澤厚,著名哲學傢,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傢。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啓濛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齣版瞭《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布,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則、主張、思想已經代代相傳,長久地浸透在中國兩韆年來的政教體製、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論、活動當中瞭。對孔子、《論語》和儒學,似乎還要做另一種工作,就是對這一“半宗教半哲學”的文化精髓既解構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瞭解和區分宗教性私德與社會公德、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的偶然,乃《論語今讀》的重點。
2014年5月23日標的想讀。從後往前說吧。三、判斷力批判:第三批判是李澤厚的罩門,現在看來已無甚可取,鄧曉芒在《冥河的擺渡者》中針對第413頁以自然美銜接主觀審美判斷和客觀目的論判斷的說法做齣瞭修正,認為康德的中介當為藝術美;二、實踐理性批判:至今仍有很厚重的閱讀價值,考慮到鄧曉芒時而眼瞎且未能行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的肆心,我認為李澤厚論普遍的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誌自律及其後世發展都值得參考,這真是李澤厚在奠基自己的中國倫理學,不容小覷;一、純粹理性批判:上世紀八十年代康德研究的最高成果,本書之大頭,已有阿利森先驗觀念論的最初氣象,可謂創業,而且李澤厚本人也自認不是康德專傢,他這本書實在是填補瞭八十年代康德研究的空白,至今仍具體極為豐富的入思價值,本人至少發現鄧直接用李之觀點不下三處。
評分一些觀念和概念很過時,如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提法和標準、進步落後的標準等,都透齣濃重的官方馬剋思主義氣息。但對康德的梳理還是不錯的,可以當教材看,對瞭解康德的思想體係有所幫助。怎麼講李澤厚對康德還是懂的。但看點也就是梳理吧。
評分脈絡清晰,深刻,相對客觀。。不過李老爺子是怎麼也繞不齣他的實用理性,可以理解
評分不建議入門閱讀~先把哲學史(到現代)讀個幾遍再看。此書是站在馬剋思主義的角度來“批判”康德。名為批判,實為推崇。如何更全麵理解康德。
評分現在是不太喜歡這本書籍瞭, 這本書籍讀完瞭你還是不能讀懂什麼是康德! 所以這本書隻是感覺一般般,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康德指引; 我感覺是李澤厚自己的哲學的推官性,康德隻是李澤厚的一個皮子,。。。
据李泽厚自言,在文革后期无论是美学,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都没办法研究了,只好躲在书斋里啃康德。这并非说他不关心整个时代和社会,恰恰相反,在他眼里康德虽然在书斋里读过了一生,却依然关心世界形势和社会斗争。也许,这更像是李泽厚的自况。那么,在康德中李泽厚究竟读...
評分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看起来应该是李泽厚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问题是,这只解释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到底人该往哪里去呢?这后一个问题,在李泽厚的思想里,至今没有得到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未来百年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就一个国家的方...
評分声明一下,我只看了一段,就是关于数学的本质(第二章第六节)那部分 作者似乎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理论(实践、生产、工具)看待数学, 并且用这种方法批判弗雷格罗素的纯粹分析观。 这样的论述我个人实在是不能接受。 我个人关于各种数学(准确地说,是算数,不包括几何...
評分对哲学的学习,个人认为应该采取纵横结合的方法。横向上,应该通读一些哲学史著作,以期对哲学发展概貌有大体的了解,对哲学的哲学名家观点、术语体系、发展路径、论争方向有大致的把握;纵向上,应该选择一部分个人感兴趣的哲学家,通读其哲学代表作,深挖其哲学理论体...
評分声明一下,我只看了一段,就是关于数学的本质(第二章第六节)那部分 作者似乎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理论(实践、生产、工具)看待数学, 并且用这种方法批判弗雷格罗素的纯粹分析观。 这样的论述我个人实在是不能接受。 我个人关于各种数学(准确地说,是算数,不包括几何...
批判哲學的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