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當代著名哲學傢、美學傢和思想學傢,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李澤厚的《美的曆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等著作影響極大,從者甚眾,人稱“青年導師”。90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齣版瞭《論語今讀》、《世紀新夢》、《己卯五說》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他提齣的“主體性實踐哲學”、“心理積澱說”、“情本體”、“偶然性(命運)”、“後馬剋思主義”、“儒學四期說”等觀點對中國近幾十年的社會文化和思想産生瞭很大影響。 李澤厚繼1988年當選巴黎哲學院院士之後,2010年齣版的以權威和標準嚴格著稱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第二版),他的著作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休謨、康德、萊辛、黑格爾等大哲學傢的代錶作一起入選。李澤厚是美學、馬剋思主義和身體理論這三種類彆目錄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學傢。
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瞭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傢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圖,本書就更具體地顯現齣中國這段波瀾壯闊的美的曆程。
《美的曆程》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馮友蘭
這樣的著作能有多少呢?鳳毛麟角吧,以十幾萬字的篇幅來完成這樣一個”美的曆程”,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該細密處細密,該留連處留連,絲絲入扣,順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經心的巡禮中觸摸到文明古國的心靈曆史,誠非大手筆而不能為。
《美的曆程》一書真是寫得英姿勃發。纔氣逼人。單是標題,便氣度不凡:龍飛鳳舞。青銅饕餮。魏晉風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說每過幾頁就有一段華彩樂章瞭。實際上,《美的曆程》是可以當作藝術品來看待的。它充分地錶現著李澤厚的藝術魁力。 ——易中天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之前,作者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
評分 評分 評分李澤厚最有纔氣的作品,與同一時期的《康德學述》和《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相比,無論從行文還是從視角,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貫徹李澤厚個人的審美體驗,以緻後來許多年輕人都將此書作為模仿的對象。不過,我們現在讀起來,會感覺到他受到黑格爾《美學》和錢穆《國學概論》形式的影響,也就是說他選取瞭中國曆史上各個時期藝術形式,加以重點闡發,這與錢穆在《國學概論》中,將時代與學術思想結閤的方式很接近,又突齣瞭審美與曆史精神的結閤,後者則是黑格爾美學的特點瞭。李澤厚將曆史與藝術形式有機地結閤起來,進行瞭獨一無二的審美解讀,這種影響力今天已經無法想象,但是這種創作本身也是藝術性的,而不是學術性的。因此,用學術規範來批判他,不免說不到點上。
评分開篇沒有期待的那麼好,直讀到秦漢時期纔漸入佳境,獨具靈韻,有些觀點以西方美學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傳統藝術,魏晉風度和盛唐之音應該是最具感染力的兩部分。 美的曆程是指嚮未來的。誠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盡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藝術隻有這樣纔能流成變異而多彩的巨川,另一方麵,藝術也不乏繼承性和統一性,因此古典作品中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仍然與今天人們的感受愛好相吻閤,讓人産生親切感。
评分讀者和作者之間也需要化學反應。有的書盡管評價不錯,但在我讀來,堅持瞭大半,感覺還是淡淡的,喜歡不起來,最後我不再掙紮,選擇放棄。印象中《我的天纔女友》和《卡羅爾》就是這一類,《美的曆程》也是。字裏行間的氣質讓我有些反感,蓋過瞭內容,於是匆匆讀瞭大部分,寫瞭一篇課程讀書報告。不過多少還是學到一些“藝術的意味”等種種理論啓發。個人喜好無可厚非,讀書這事上不必太苛求自己。
评分想瞭很久,還是審慎地評為3星吧。或許隻是耳聞過盛,等到眼見為實的今天,纔覺得有些微薄的不滿足。30多年過去瞭,學術倘若還不曾精進,也是不應該的。當然,書是無可挑剔的流暢,對初學者而言,當之無愧的最佳讀物。另,李澤厚竟然采用瞭魏晉封建說,不知在當時有怎樣的反響?何茲全先生該是快慰過一番吧。
评分想瞭很久,還是審慎地評為3星吧。或許隻是耳聞過盛,等到眼見為實的今天,纔覺得有些微薄的不滿足。30多年過去瞭,學術倘若還不曾精進,也是不應該的。當然,書是無可挑剔的流暢,對初學者而言,當之無愧的最佳讀物。另,李澤厚竟然采用瞭魏晉封建說,不知在當時有怎樣的反響?何茲全先生該是快慰過一番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