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三次获得美国科普作家协会社会科学新闻奖,是约翰逊基金会健康政策方向的独立调查员,《我们为什么会发胖》(Why We Get Fat)、《好卡路里、坏卡路里》(Good Calories, Bad Calories)、《饮食的错觉》(The Diet Delusion)等健康科普书的作者。
译者:李奕博
科普作家,半年减肥20千克,低碳水和生酮饮食践行者,持有美国运动营养和健身两大认证,创办国内最早的生酮自媒体账号“老虎健康”。在公众号中持续发表文章,在多个公开场合进行演讲。组织搭建交流群,定期开展直播答疑,致力为两万戒糖群友提供国内外最新的低碳水知识和交流平台。
曾被英国皇室贵族视为奢侈品的糖,后来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
曾经2/3的奴隶买卖都是为了制造精炼糖,而今工业化的发展却引发糖的产量过剩;
曾经零星见于史书的糖尿病,19世纪后爆发,并成为现代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的历史,是资本的发家史,是社会的变迁史,也是流行性疾病的发展史。
吃糖引起的疾病不仅限于以下这些
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癌症、龋齿、痛风、高血压、痴呆症……
本书以严谨的研究资料为基础,讲述了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糖、食用糖的历史,揭示了糖的上瘾性和致病性。含糖食物能带给人愉悦的享受,但同时风险巨大。我们该尝试无糖生活,夺回身体健康的控制权了。
“浮生的半分欢愉,无奈中的一丝慰藉。” “不能放任,父母的当对子女合理控制。” ——英国记者提姆·李德森 为什么会这么依赖糖,喜欢糖,书中给出了很多答案和从古至今很多专家的见解。 嗜糖不外乎是一种本能,300年前,英国医师弗莱德里克·斯莱尔写道:“给婴儿喂糖水,他...
评分我今年的主题阅读,有两大版块,一个是英文阅读,一个则是养生,当然,养生是重中之重,毕竟,防患于未然才是治疗“未病”的最佳方式。 那天在车上看这本书的时候,手里正拿着一块葡萄干面包啃着,一边看着《不吃糖的理由》,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糖,真真是极大的讽刺啊! 曾被...
评分非常棒的书。我妈妈是1型糖尿病患者,我是2型。这本书给了我们的很大的启发,如果早点遇到这本书,或许一切都可以重来。 以下事实你不能忽视: 吃糖使人变丑。糖类一旦附着上胶原蛋白,会使其变得脆弱易断,导致皮肤松弛下垂;吃糖使人变笨。糖分摄入过多会使人体血液流动变缓...
这是本关于糖的科普读物,糖对健康的影响,几十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的争论热点。本书是从糖尿病的逐渐流行写起,讲述了千百年来人类获取生产和食用糖的历史,对糖这种物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求。 糖对人体的潜在伤害是毋庸置疑的,但反对糖的证据确并不是决定性的。我想在学术界尚不能统一观点的时候,正确认识糖类,寻找更为健康的食物,这大概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本书阅读建议搭配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这本书里也是本解惑书,很多内容解决了一些我思而不得的疑惑。比如为什么嗜糖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本能?本书介绍说营养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甜味,不是来自水果就是来自母乳,所以从众多食物中快速而准确地识别甜味,排除可能是有毒害的苦味,这是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评分科学研究需要时间,然而社会却要求立即得到答案。在非白即黑的视角中,找不到正确答案。糖究竟是美食,还是砒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证据和问题都摆在你的面前,每个人的答案需要自己来寻找。
评分很好的科普,关于糖的历史占了很大比重,还是挺有收获,不过对于非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就是有时陈述略显罗嗦。BBC的地平线“高糖VS高脂肪”可以结合着看,兼听者明。
评分科学研究需要时间,然而社会却要求立即得到答案。在非白即黑的视角中,找不到正确答案。糖究竟是美食,还是砒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证据和问题都摆在你的面前,每个人的答案需要自己来寻找。
评分稍微枯燥了点,科普向,但是还是比较有理有据的。 真的要少吃点糖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