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阿兰娜·科伦(Alanna Collen),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学士及硕士,伦敦大学学院演化生物学博士。阿兰娜是一位经常旅行的动物学家,也是研究蝙蝠回声定位的专家,后意外成为热带疾病的收集者。她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因细菌感染而大病一场,由此引发了她对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共生关系的研究兴趣,尤其是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她写过一篇关于“辨识危机”的文章,介绍一种无法分辨人脸的疾病,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同时她也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赫芬顿邮报》撰写专题文章。
……………………
◎ 译者简介
钟季霖,曾于出版社担任执行编辑,后旅居澳大利亚一年,目前兼职翻译。
……………………
◎ 审订者简介
张尚麟,分子与细胞生物博士,研究专长为演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
被译为19种语言,英、美、日亚马逊五星推荐
人类和微生物,谁才是身体的主人?
……………………
◎ 编辑推荐
★ 微生物决定你爱吃的东西,你的直觉来自微生物的感觉
微生物群系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发展,影响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能力
★ 与演化生物学家一起,认识另外90%的你
·摄入的卡路里,要以肠道实际吸收的热量为准,包括微生物吸收的那一份
·自然分娩能为新生儿提供经过母体精挑细选的基础微生物
·母乳中的微生物组合,会根据婴儿的发育需求变化
·阑尾并非毫无意义的退化器官,它是微生物的藏身处,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做培训
……………………
◎ 媒体推荐
不论是医学还是生物学的层面,作者都提出了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这本书让人欲罢不能,所有热爱科学的读者一定都会爱不释手。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邮报》
从迷人的角度认识那些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辈子的微生物“偷渡者”……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那些想更了解自己的人,以及希望为孩子做出最好选择的家长。
——《美国图书馆杂志》(星级评鉴)
用简单的方式讲述“提升健康,认识体内益生菌”的科学,告诉你最想知道但不敢问出口的事。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鉴)
……………………
◎ 内容简介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由肌肉和骨头构成,还有细菌及真菌。这些微生物会影响我们的体重、免疫系统、精神健康,甚至对伴侣的选择;它们也是了解肥胖症、孤独症、精神疾病、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等现代疾病的新方法。
作者以演化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微生物与人类自古以来的共生关系。微生物的基因也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们演化的速度更快,足以顺应人体的需求做出调整。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却破坏了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抗生素虽然可以救命,但也会杀死对我们有益的微生物;现代人高脂、高糖、低纤维的饮食习惯,让体内的“肥胖”微生物和“纤瘦”微生物比例失衡,进而引发肠道疾病,增加身体组织发炎的机率;剖宫产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剥夺了新生儿从母亲身上接收益菌的机会,甚至提高了感染坏菌的风险。
好消息是,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身的“人类基因”,却可以培养、改善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看完这本书,你会开始爱护住在你体内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减肥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到了夏天,尤其对于女性,“我减肥呢。”“哎呀,又胖了!”这样的话不绝于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一不留神就身材走样了,肥胖已经不光是美丑的问题,更是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肥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危机。 我当然也...
评分作者:张青木 前不久,自己的十个指头突然全部变红、变肿,触碰还颇有些疼痛。 两分钟后,我整双手就开始泛红肿胀,痛到连笔都无法握住。 整个过程不到短短五分钟,那时我正在自习室里,翻阅内科书上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述。 我立马联想到,是不是自己的这双手过敏了? 之前...
评分都讲微生物与人的关系,例如所有疾病 (包括精神疾病)都可以从肠道菌群找到原因,饮食及生活方式对菌群影响等。想了解具体类型疾病和相应饮食建议可以看《吃土》;想在妹纸过/小哥哥面前抖机灵可以看 《肠子脑子厨子》;喜欢详细的实验推演?请抱走这本《10%》。喜欢ted的短平快...
评分 评分我们身体里的细菌和我们是共生体——我们只有10%是人类 所以细菌对我们很重要,自从抗生素发明出来后,我们多了很多病出来 ①敏感性(有些敏感是会致死的,比如说吃高蛋白的海鲜、虾。) ②肥胖症(肥胖很多是我们认为食物热量高,当然不会那么简单,虽然有...
让我大开眼界的一本书。本应给四星,但是仅仅罗列大量实验而缺少宏伟的眼光,更喜欢刚看完的《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和同时在读的《我包罗万象》。不用纠结于我们有多大部分是人类,不管有多少纯粹人类基因,我们还是我们。
评分挺有意思的科普书。了解了现代病,也了解了自己。
评分在2018年的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两个令人震撼的学科,一个是宇宙社会学,一个是微生物学。前者让我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后者带我从极微观的角度认识健康与疾病。这种眼界被打开的感觉,非常难忘。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就不要忽视了那些与我们共生的、主宰着我们健康与大脑的100万亿个微生物。
评分一两年在看这本,没看完,里面有说到孤独症可能是肠道微生物引起的。加上那本《我包罗万象》,对我个人来说,好像谶语
评分这本书介绍了大量人与微生物共生的案例与前沿科研成果,刷新了我对好多问题的认识,比如阑尾真的对健康丝毫无益,只会发炎“添乱”吗?生物课上学到的“小肠吸收营养,大肠吸收水分”是准确的吗?通过喝酸奶真的能补充益生菌吗?最令人震惊的是,竟然可以通过粪便移植重建体内微生物区系的方式来治疗肠道疾病。当然看过书之后最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健康,预防远胜于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