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济顺教授,1949年生,上海人。1978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远去的都市》这本书整体设计很有格调,淡雅的色彩,尤其封面上的那句话“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香奈儿的名言“繁华易逝,风格永存”,O(∩_∩)O哈哈~这本书选取了“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社会...
评分本书让我们对熟知的中国上海在解放初期从社会的断裂与延续层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新政权的强力改造,使上海这个浮华的消费型城市近乎消逝,变成了上海全民各阶层高度受改造、高度统一的“有用”公民;而在国家权力强力推进改造的背后,上海本身所多年持有的韧性,作者叫做“摩...
评分我的“饭碗”是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规范的一个最大不同,是在一开始区分的机构部门中,企业、住户、政府三足鼎立之外,唯独缺少了一个“为住户的非营利机构”部门。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政府/小社会”,就是说,在社会管理层面,政府几乎包打一切...
评分在我脑海的上海一直是走在时尚前沿,歌舞升平的摩登之都,十里洋场,百媚千娇。其实那不过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光景,我却忘了它也曾经历过上个世纪50、60那个特殊时代,呈现着与其原来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断裂文化。看题目即可知,张济顺所描述的是50年代的上海特殊历史,都市生...
评分上海有别于任何一座中国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在农业文明的海洋中浮出水面的一个孤岛,带有某种既混血、又格格不入的气息,然而又最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的那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图景。借用罗兹•墨菲的话说,它是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尽管后来他改变了这一看法),集中体...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张济顺教授之前来同济CAUP以第一章为主要内容做了个小型讲座,很棒。
评分一直等这书,结果看完觉得这写法真是有点让人抓耳挠腮的。自序部分,思路清爽,很有启发,整体上却拼凑感太强,张老长于用国家-社会框架解读材料,稳扎稳打,但不能不说略有削足适履的感觉。(约园那一章里,嘉音好帅啊)
评分历史文献档案功底好,但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有所不足,有点自限于上海史研究范畴内了
评分试图打破传统1949分界,以及政治史主线的革命化历史叙事,主要是从传统-延续-打破-重建之间的张力入手,思路很好,但是略感失望,总觉得不够味,有时候感觉写作中某些理论化术语扯的太多,但是作者本人还没有吃透,渐渐脱离了流畅叙事,部分分析不够深入。
评分这不仅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更是一部公民被重新驯化回臣民的历史。新问题来了:香港会成为下一个上海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