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王德威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文学 抒情传统研究 现当代文学 海外汉学 *三联@北京*
发表于2024-11-21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著有《想象中国的方法》《当代小说二十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等多部著作。
第六章《斯芬克斯之谜——林风眠与现代中国绘画的写实与抒情》(295-331)Introduction参考
评分“抒情传统”论述范式化的尝试之作,虽未能避免个案研究与普遍化推及的矛盾,但这一系列论述已展现出研究时段横跨古典当代,美感特质分析涵盖从实用文体到绘画电影不同艺术门类的强大阐释效力。本书中西方理论的应用,可说是点到为止,自然融入,从明信片、家信涂鸦中还原推演沈从文心迹的段落,可谓神来之笔。
评分抒情来自诗性自我与历史巨变最惊心动魄的碰撞,因此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经历剧烈转折,文学、文化抒情性的张力反以空前之姿降临,中国现代性的独特维度显现;本书所讨论的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难以归类,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同样,唯一相仿佛的就是抒情性,而抒情也有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光谱;第一章是中国诗学的演变从浪漫到宣传;第二章是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聚焦抒情考古学;第三章是冯至和何其芳的诗歌的抒情的再生缘;第四章是胡兰成的背叛的诗学或美学;第五章是台湾旅日作曲家和诗人江文也追寻身份认同的悲喜剧;第六章是林风眠和徐悲鸿关于抒情与写实的争辩;第七章是费穆的两部电影背后的战争和爱情;第八章是台静农从文学到书法的艺术转型;将内在于抒情传统的某些元素重新编码,重新发现了六朝、晚唐和晚明三个时刻;沈从文自称是收拾破衣烂衫
评分“张力”一词已经用滥了。
评分(1)至少有半本把《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冷饭重炒了一遍。 (2)王德威的书活像优等生的满分作文,功夫全用在花拳绣腿上了。搬弄一个似是而非的大概念,仿佛能解释一切,其实没触及任何一个真问题。“七宝楼台,眩人耳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3)很常见的古籍文句都标注了出处,版本却是李学勤主编的那套标点本十三经,稍有文献常识的人看了只感到滑稽。 (4)我最感兴趣的台静农那章,对中国书法和历史的隔膜,简直让人怀疑是个美国人写的。至于这种满嘴跑火车的片汤儿话——“倪元璐的书法美学的极致由历史灾难和个体生命的陨落所淬炼。也因此,倪的死节成了字里行间的潜文本。”——我还以为是蒋勋大师附了体呢。
本文原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6期“书界观察”栏目。 作者,韩晗,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整理出版,命名为《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文人》(下文简称《声音》,TheLyrical in Epic Time: ...
评分一 近十余年来,伴随着陈国球、王德威两位教授持续不断的努力,《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等著作相继在国内出版,使得“抒情传统”这个原本在海外汉学界使用的概念逐渐...
评分 评分原刊于《文艺争鸣》2018年第10期。 一、情动中国 在20世纪的中国,“启蒙”与“革命”的呼声此起彼落,亟欲疗救中国社会的沉疴巨痛。事实上,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实践,“启蒙”与“革命”也确实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变,1949年之后,几乎重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人文景观,成为中...
评分【编者按】本文根据王德威教授2015年4月1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所做的演讲《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的录音整理而成,整理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陈曦、王天贺,由李跃力副教授统稿,已经王德威教授审阅。原文刊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7辑。 谈论“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也...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