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律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曆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曆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鬍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
本書是關於宋代文化史與政治史的綜閤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宋代士階層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過去的史學界對此也已或隱或顯地有所察識。怎樣將這一論斷建立在可以客觀檢證的曆史事實之上,纔是專業史學的本格任務。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維結構與行動模式在這部研究中占據瞭軸心的位置,本書副題主要即取義於此。
三年前,闻知余英时先生正在撰写有关朱熹的历史世界的著作,而且已经完成十余万字,颇有惊喜之感。然而数年之间,未见出版,中心期盼甚切。今年夏天,此书终于出版,题名为《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全书上下两册,共计长达一千余页,可谓鸿篇巨制。余先...
評分【簡 述】本文以“權利世界中的理學家”為題,由此展開對思想史外朱熹的介紹。但并不以朱熹的生平故事為記敘對象,而是希望從描繪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同政治文化特征入手去解釋朱熹的時代意義。文章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理想」、「現實」、「歷史」,每一部分...
評分朱熹生平所在南宋1130-1200年,历高宗、孝宗、光宗三代。余英时谓之“后王安石时代”。 朱陆等儒生对孝宗同行“恢复”大业之切切期盼,堪比百余年前王安石之于神宗,然试图重建人间秩序之因未长出“得君行道”之果。千载之机只在年少锐意的神宗,却未掌于生在“靖康之耻”,长...
評分 評分余英时先生的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颇具启发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杂而无统的‘博雅’,也不是由‘专’而‘通’,最后汇总成一部无所不包的‘通史’。‘博雅’过去是所谓‘文人’的理想,虽时有妙趣,却不能构成有系统而可信赖的知识。……...
姐姐我想去上海找姐妹兒喝酒!這書看得太爽瞭,自己的好幾個判斷都被映證瞭。
评分: D691.42/8946
评分嚴謹精緻但缺乏條理和結論
评分也許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特徵就是他們的終極關懷永遠是現實政治。就像唐長孺說魏晉玄學的根本目標是重建政治理論,餘英時也證明硃熹、陸九淵、程頤那批宋代理學傢其實並不甘於“內聖”之學,他們很關注政治,其實是“內聖外王”之學,他們一直希望削弱君權,發揚士大夫的政治主體性,與皇帝“共治天下”。
评分緻廣大而盡精微。為瞭反駁以往哲學史傢強調的宋明理學以心性義理為主(這與近代中國哲學為與西哲相抗的發展背景有關),故南宋時已開始轉為內嚮。此書著重刻畫瞭理學傢在現實世界的政治行動,強調瞭宋儒“內聖”的根本目的還是在於“外王”(一舉反駁瞭南宋內嚮說和精英地方化論),揭示齣“王安石——硃熹”的政治文化脈絡(這一點溝口雄三早有討論)。上篇的討論,如“士”的政治意識、“國是”、“黨爭”等基本都是為下篇的政治史做製度和思想上的鋪墊,可看作是硃熹的思想和行動背景。下篇則更多是孝宗朝的政治史,以孝宗、理學型士大夫和官僚型士大夫三者互動關係為核心作分析,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以皇帝為權源、以國是為至高政治主張下的兩派士大夫的黨爭。餘公此書乃示範之作,且多矚目於頂層政治,故研究猶有餘地。行文多獨斷之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