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病痛、戒斷煙癮、感化罪犯、特務偵查……百年前,催眠術曾席捲中國上下,被廣泛運用於軍事、醫療、科技、實業、教育、政治等各領域,不僅是供人娛樂的奇觀,還被賦予更多時代任務。
在這個世紀轉換的動蕩年代,西方催眠術經由日本傳入中國並在各個階層傳播開來,師生、警察、軍人、商人、職員、心理專傢等各色人物積極實踐,主動參與催眠知識的建構,學院與民間的聲音相互競逐,呈現對“科學”的多元解釋,也形塑瞭當時的科學文化氛圍。作者指齣,時人對催眠術的理解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為之後華人社會的心理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發展,提供瞭曆史、語言、製度和知識的準備;同時,在晚清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國人通過催眠術形塑自我,想象符閤時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編輯推薦:
★清末民初席捲全國的催眠術實驗,究竟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還是來自西洋的“精神科學”?
★展現一代人對精神世界與科學新知的另類探索。啓濛理性之外,國人也通過“無意識”的心理體驗來形塑現代自我。
★打破精英與大眾的邊界,改變傳統科學史的精英視角,“普通人”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接受者,也是參與者與塑造者。
★打破科學與玄學的邊界,揭示“科學”概念變動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層麵的流通途徑。
評論推薦:
本書讓我們看到在五四的“覺醒”話語之外,“無意識”的心理體驗同樣開啓人們對自我和身體的全新理解,提供瞭現代性的另一個維度。
——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李歐梵
這本書從一個全球史的觀點考察催眠術由西方經日本傳入中國的知識流動,以及催眠術在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各種變化,將近代中國催眠術放在中西、古今交織的曆史脈絡之中來觀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彥展示瞭與主鏇律並存的多彩繽紛的催眠世界。我認為這一本書揭露瞭一部分催眠術的麵紗,又引導我們再進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討更為廣闊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許多讀者會和我一樣在捧讀之下立刻覺得愛不釋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剋武
該書嚮我們展示瞭科學與玄學並不見得是截然對立的兩極,大眾科學也不隻是科學的普及和通俗化那麼簡單,還意味著大眾也是科學的參與者、實踐者以及科學的社會文化屬性的賦予者。不僅如此,該書還讓我們看到瞭中國科學史敘事中罕見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國語境中“大眾”和“科學”概念的變動不居和獨特意味。
——南開大學曆史學院院長 餘新忠
1925年2月底,在孙中山生命末期罹患肝癌之际,中西医在物质性治疗手段均受挫之时,留学德国的精神治疗师葛心慈为其施以催眠术,辅助其入睡,减轻其痛苦,《晨报》与《大公报》不约而同均以“神技”来形容催眠术治疗。 自近代以来,催眠术通过日本传播到中国,曾一度引发民众热...
評分 評分其实在我们很多人眼里,催眠术往往是与迷信和伪科学混为一谈的,或者说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但这本书从大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发展情况。 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刚写完近代历史相关论文的人,...
評分说起催眠术,对我来说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看过相关新闻报道,也看过电视节目,看着被催眠的人被神奇地放倒,真的是惊讶到我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起初我因为催眠大师可能是给催眠者施以无色无味的东西,但是又不太像,但是看着催眠者被成功催眠,也曾怀疑过催眠者是不是托...
評分在本书序言作者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一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论述:上述的学者往往忽略无论灵学、催眠术,在当时都宣称是最先进的“科学”,是超越现有科学的新兴领域,并得到严复(1854-1921)之认可。这显示近代西方的“科学”概念,以及近代中国...
乾貨不多,沒啥勁,以後不要買這種很新的書瞭,謹記!我還年輕,要看老書!
评分1.作為一篇碩論非常紮實規範;2.編輯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同時修訂正文和引注中的所有颱譯,那麼全部維持不變也是可以的。
评分非常"標準",體例嚴謹的研究,我碩士論文(如果有的話)的榜樣。本來想看到更多對於"催眠"和心靈知識的思想史或者大眾心態的分析,沒想到後麵開始寫相關機構是如何運作、發展和衝突的,當然也很好,不必苛求。
评分選題真的好有意思看這個標題誰會不想買!!本來以為會很獵奇但好像獵奇的部分已經沒有當年的懵懂薄霧遮掩所以拿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視角看來實在未免隻剩“嗯嗯的確是這樣”的會心頷首 學術的部分寫的非常紮實 也能深刻的體會此命題在social science領域的獨特與價值並委實能喚起一些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概念的反思迴想 不管怎說 張邦彥老師的論文真的邏輯非常清晰行文非常流暢有理有據有抓點很適閤作為社會科學範文學習、、
评分我已經先睹為快瞭。很難想象這是本碩士論文,而且作者本科還是學醫的,寫得真是齣人意料的好。看得齣作者的英語和日語都很好,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將近代中國的催眠術置於世界和東亞的大背景下考慮,眼界十分寬廣。尤其是第四章的思想史分析,思路之清晰,論述之精到,比大部分博士論文都要好,強烈推薦。作者的醫學背景其實提供瞭很好的科學訓練的基礎,從醫學轉嚮史學研究,原本就有自我突破的意圖,所以在處理“科學”邊界的問題上,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思辨性,也帶有自己獨特的關懷和體認。這本書有一種久違的“少年感”,不說模棱兩可的車軲轆話,處理史料也清新可讀。作為專業書固然信息量很大,作為閑書也挺好看的。跟達恩頓那本其實關係不大,並不是簡單的跟風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