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一书中所提及的人文学科的几种危机表现: 一、书的危机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指标化。王汎森先生提到,“台湾的人文社会科学正逐渐从‘书的文化’转变成‘论文的文化’。”这种“论文文化”是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领域的“指标化运动”息息相关着。如果我们回...
评分该书:作者社论观点的合集,书籍很大一部分描述历史、人文社科、对相关人物的回忆。对于作者描述的历史、人物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索性略读或直接跳过。而有几小篇,我的确受益匪浅,感受到作者的力量:“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
评分作者原本想取名《人文科学的危机》,着实切中本书要义,中二编辑偏要取个《天才为何成群结队而来》的名字,一开始差点以为是教育书籍而错过…… 虽然大多数所选文章只是媒体或演讲里的一鳞半爪,但是仍能窥见中王汎森的治学态度和历史见解,最喜欢的是论述当代史学危机来自于文...
评分还算有意思,读起来很轻松。其中有两点印象很深,一是王汎森说到他在服兵役的时候,碰到很多老军人,他们都认为有学术的人可以担当重任,伟大的军事领导必须是学者,而西方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二是中国的老先生比较看重学生的“底子”,比较在意一个人在多少岁前要读完十三经、四史,讲究读书要有顺序,而西方学者更看重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
评分“他们做学问是一齐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
评分为王汎森教研究生如何学习的两篇文章而来,整体上最有价值的文章还是对于历史学脉络的梳理自己个人求学的回忆。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学问是一齐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所以说日常的读书会真的很重要,而且应该每个人都能大胆发言才最刺激学术。
评分大部分文章结集前已读过,男神本人就是天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当之无愧。台湾没出纸质版只有电子版,大陆版文章有增删。社科文献启微之前预告过王汎森《人文学科的危机》,原来就是这本书。此外,感觉本书中西混杂现象太严重,编辑可以做些标注以便阅读。
评分王汎森,中研院院士。本书其实是随笔集,内容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的发展走向,自己求学和研究的历程,以及对于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思考。这些文章,不止是他撰写的,还有他的演讲和访谈,从内容形式来说还是比较多元的。当然,这些文章因为篇幅有限,不可能像是论著一样展开讨论,但是从内容和观点来说,其实已经比较丰富了。从阅读角度来看,因为照顾题材,王汎森不可能就专门的议题展开讨论,而是往往点到即止,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抛出即可,而不是深入加以论证。从这种文章中,能看到他的观点,这些观点未必是论证过的,所以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小心。但是,我还是喜欢读这种文章,毕竟比较轻松,而且想法有对有错,交流起来也更方便。如果是研究论著,就往往是演讲一样,容不得插嘴,更没有交流了。天才为何成群结队,因为要革命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