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中西比较文学原始文献,为比较文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和基础读物,勾勒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深化研究者的学科观念和问题意识。意在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学科意识,为未来的比较文学从业者夯实研究基础。作为人类总体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代表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的确,比较文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发现更高自我或实现自我的更高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是哲学——不仅是单纯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更是作为“认识你自己”的实践哲学,即人文之道。通过此在的实践和实践的此在,比较文学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在这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便得到了最终证明。《比较文学基础读本》便是基于以上认知编选的,以供比较文学专业内外师生基础教学与拓展阅读之用。本书收录了18世纪以来的文学和哲学名家的经典文章原文或中文译文,他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范畴、内涵、意义、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对国内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选取的文章如赫尔德的《论文明的进步》、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杨周翰的《比较文学:界限、“中国学派”、危机和前途》。
张沛 作者 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1]。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
评分张沛 作者 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1]。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
评分第三百本啦。导言、后记,足足看了三遍。选文质量不多说了。 沛公的比较文学本体论,把历时的自在自觉自为的比较文学三个阶段转变为共时的相互支持—蕴涵、相互渗透—转化研究模式,又以比较诗学的“多”中之“一”的自我超越、自我立法统筹全局,并把比较文学还原到此在的认识...
评分第三百本啦。导言、后记,足足看了三遍。选文质量不多说了。 沛公的比较文学本体论,把历时的自在自觉自为的比较文学三个阶段转变为共时的相互支持—蕴涵、相互渗透—转化研究模式,又以比较诗学的“多”中之“一”的自我超越、自我立法统筹全局,并把比较文学还原到此在的认识...
评分张沛 作者 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1]。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
序和后记,了了几笔,尽显风采。
评分脉络清晰。
评分何谓比较文学?这个问题真令人头大啊,如今倒不担心界定太狭隘,只恐怕范围太大,或是泛泛而谈,或是牵强附会,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倘若语言和文学积淀不深厚,视野和心胸不开阔,我想也做不出什么真正的学术。
评分一刷。许多核心理念解释得很不错。期待中国学派。
评分《比较文学译文选》和《比较文学论文选》中的经典作品如今不再刊行,细读几篇颇有收获。沛公主编的这部,是新世纪的必读文选。详尽的注为进一步考证和研读指明了方向,而沛公的序则更需后来者如切如磋,质疑中接纳和认同。如获至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