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逢彬,語言文字學研究者,湖南長沙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中國文字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他是國學大師楊樹達的嫡孫,文史名傢楊伯峻的堂侄。
本書爲國傢社科基金項目 “ 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釋先秦漢語疑難詞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之階段性成果。
先秦古籍中 存在許多古今聚訟紛紜見仁見智 的疑難詞句,«論語»在這一點上尤其突齣。 由 於該書自 古以來至高無上的地位, 宋代以來更居於«四書»之首,可謂注者蜂起,注本盈篋,僅程樹德«論語集釋» 所引書目 即達六百八十種。許多詞句,有著多種解讀, 仁智互見, 聚訟紛紜, 讀者病之。因此,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論語»中古今見仁見智的疑難詞句作齣 正確的解讀, 以期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在注釋方麵較以往各注本更爲準確的譯注本。 如何能作齣較爲正確的解讀? 君不見,各注傢不都説自己注得最好麼? 爲解決這一睏惑,我們採取也許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辦法, 即,用清代高郵王氏父子釋讀古書疑難詞句的方法( 大緻相當於楊樹達先生之“ 審句例” 、王力先生所説要注重語言的社會性的方法) 來解決«論語»中的這類問題。
本书205页云: 這段文字古今注者蜂起,仁智互見;而較早的鄭玄之説和何晏之説相近,我們暫從之。 唐寫本《論語》鄭玄注:“孔子山行,見雌雉食其粱粟,無有驚害之志,故曰:‘時哉時哉!’— — 感而自傷之言也。子路失其義,謂可捕也。乃捕而煞之,烹而進之。 ‘三嗅之’者,...
評分看前面导言、后面附录和封面、封底,给我的感觉,“审句例”这种研究方法,只有杨家远绍高邮二王,其他学人都没太发扬。其实作者在导言部分也提到了,蒋绍愚先生也是采用相似的方法研究《论语》。但我还是读出了这种感觉,“古有二王,今有杨氏四代传承,堪称一段学术佳话”。...
評分我在武汉大学的时候,除了教古代汉语,还教经典导读;尤其是语言学概论,总共教了五六十轮。在武大国学班讲授《论语》,用的是杨伯峻先生的本子,时有学生就某词某句的不同解释提问。如《公冶长》“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我和你都不如他”及“我赞成你说的你不如他”两...
評分P11 考證四“禮之用”條 著者曰:這段話現今許多注本都這樣標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何晏《集解》引馬融說:“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亦不可行。”這似乎是當今諸多注本的依據,從“每事從和”可...
評分P11 考證四“禮之用”條 著者曰:這段話現今許多注本都這樣標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何晏《集解》引馬融說:“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亦不可行。”這似乎是當今諸多注本的依據,從“每事從和”可...
比起楊的譯注肯定是有進步,隻不過一篇導言寫的囉裏八嗦,最後還把兒子的文章收在附錄裏,這群人一天天腦子裏想些什麼東西。看在是繁體的份上給四星,考證上稍有進步,但真的好不過李零或李澤厚。
评分比較有特點的新注本,推廣高郵王氏及楊樹達之法,操持語言學解牛之術,用便利的檢索提供大量書證以為內部證據,語言的外部證據則近乎陳寅恪推崇的以治史之法解經。有經驗如以情理推測多不可信,漢儒之說轉勝清儒等。楊樹達之疏證仍不可廢,可以之見先秦之說的共同論域。無證不信,孤證不立
评分看完考據部分。決定以後優先從本書解。
评分考據紮實,學術水平極高。但是沒有哲學方麵的詮釋解讀。
评分比較有特點的新注本,推廣高郵王氏及楊樹達之法,操持語言學解牛之術,用便利的檢索提供大量書證以為內部證據,語言的外部證據則近乎陳寅恪推崇的以治史之法解經。有經驗如以情理推測多不可信,漢儒之說轉勝清儒等。楊樹達之疏證仍不可廢,可以之見先秦之說的共同論域。無證不信,孤證不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