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歐文。1946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長於美國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爾的摩。在巴爾的摩公立圖書館裏沉湎於詩歌閱讀,並初次接觸中國詩;雖然隻是中文翻譯,但他迅速決定與其發生戀愛,至今猶然。1972年獲耶魯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二十年後應聘哈佛,任教東亞係、比較文學係,現為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特級教授。有著作數種,論文多篇。其人也,性樂煙酒,心好詩歌。簡脫不持儀形,喜俳諧。自言其父嘗憂其業中國詩無以謀生,而後竟得自立,實屬僥幸爾。
这本书关注中国文学中对于“追忆”的关注,宇文所安的视野横跨整个古代文学史,援引的作品有先秦《诗经》中的《黍离》,也有清代沈复的《闲情记趣》。 全书分八个章节,宇文所安描绘了“追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侧影,或是提醒过往的悲痛,或是铭记历史的回声,有时追忆是一...
評分总有一天,我们会…… ——对宇文所安《追忆》的回忆 说来也怪,就在我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一位朋友正在洛阳三赋《黍离》。 国庆节,我在家见了这位朋友。他并不是去曹操墓凑热闹,也不是去殷墟欣赏青铜器或甲骨残章。他是来“卫国”采风的。带着阅读《邶》《鄘》《卫》的热...
評分1509年,37岁的王阳明葬好了三具骸骨,对着坟冢感叹说「我念你们三人客死蛮地无人殓尸才前来埋葬,却引起了自己无尽的悲恸」。 那里没有别致的楼宇,没有吴地的车马与山水,王阳明的这次葬客,更像是告别对文明世界所有寄托的一场仪式。在后人看来,这个被定格了的瞬间显然还...
評分 評分宇文所安是一位美国人,他的英文名字是斯蒂芬欧文,身为哈佛大学东亚学院比较文学系的特级教授,这本《追忆》作为他最畅销的一部书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随笔。用他的话来说,这种文体被称为essay——一种结合了文学,文学批评,学术评论各种特征的文辞优雅,骨骼清...
王爾德式的文學批評及文學
评分非常喜歡宇文所安的靈光閃現。但必須指齣,中國語境中的“述”並不意味著rememberance,Owen這一概念仍然假設瞭過去與現在的兩分:後人僅可能站在迴憶的一旁,隔著一道難以跨域之鴻溝,嚮過往觀望而悵然若失。Owen批評司馬遷所言“述故事”是一種功利主義態度,即利用過去,成為現在的附庸,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述”打破瞭過去——現在之分,並且將過往化為現在行進的動力由此成就瞭某種“樂感”,而不僅僅是Owen所言的對曆史的哀傷。
评分很有意思,但不是目前我感興趣的讀書點,故放下。
评分不能更美的靈光集,抽絲剝繭環環相生,一層又一層的轉喻,Deconstruction+Close reading par excellence。英文寫作典範(essayistic as it is)。Individuality,Miniature,美的焦慮,《中唐》中的問題範疇已露端倪。
评分真的真的,這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詩歌,(必須讀英文版!) 以一種全觀的方式剖析瞭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追憶”-->被對稱和非道德的自然力量(命)主宰的中國文學注定瞭興盛後必定衰落(順便把盛衰翻譯成splendor and fading太美瞭),被收集起來的東西終將失散。無論是髑髏、一束被剪下的頭發、廢墟都指嚮那些失去的東西,於是詩人永遠在哀嘆。 這種意識在古典文學中處處可見,並被詩人們有意識地貫徹——天命的非道德性和曆史作為規範道德的敘事互為因果又平行運行的現象,醞釀齣一種更深刻的憂鬱和思索。 p.s.如果可以用拼音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