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哈姆,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曾任《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後緻力於20世紀曆史研究,在巴黎政治學院、戰爭學院等高校任教,著有《廣島,長崎》《越南》等多部政治、戰爭題材的曆史作品,著作暢銷多國,廣受好評,榮獲“聯閤國媒體和平奬”等諸多奬項。
1914年,德、奧、俄、英、法等國讓世界陷入瞭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將造成3700萬人死傷,摧毀傳統的社會結構,根除古老的政治製度,並開啓人類曆史上最血腥的世紀。
作者保羅·哈姆從不同國傢的角度齣發,客觀、全麵地講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故事,從外交活動中的縱橫捭闔到西綫戰場上的血火硝煙,從上層階級的爾虞我詐到普通民眾的苦難哀愁,本書試圖迴答20世紀最令人睏惑的問題之一:1914何以成為“世界終結之年”。
用书名做了几张背景纸,做的时候正好在和蠢虹聊天,就顺手截图甩给他看,简单说了下构思。感谢他的建议和提供的灵感,才有了这几张背景纸的排版设计。 最初打印时用普通的A4,颜色太白,不够复古,而且和书对比起来纸张太大,所以改用家里仅有的颜色稍微黄点的纸又打了几张。 ...
評分 評分我在读《1914》此类宏大叙事历史著作时,脑袋里常常会跳出“世界之风”这个词。它是知秋在幻想小说《异域神州道》中所创造的一个概念,原为德鲁伊感知世界大势之流变的一种具象体现,或者说是事件由因果牵动而形成的庞大且具有流动性的脉络。 在对本位面历史的解读中尝试引入幻...
評分闲暇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1914年6月28这一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没有死于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枪下,而是其后不久顺利从他的皇帝伯父那里继承了皇位,欧洲格局会不会从此改写?一战还会不会爆发? 1914年6月28日,由于塞尔维亚极端分子团伙对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刺...
評分迄今為止最厚重(物理與精神雙重意義)的譯作,在翻譯和三次校對的過程中,電腦屏幕上的稿子被淚水模糊瞭四次。1914年終結瞭一個或許沒那麼美好的世界,卻開啓瞭一個將人性的殘忍與恐怖放大到極緻的世界,在人類精神史上留下瞭永遠難以愈閤的創傷。這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一戰書寫,最吸引我的是前半部分一戰相關決策者和被架空決策者的心理分析,以及後半部分對士兵與平民真實苦痛的赤裸呈現。經過作者的揭發後,決策者全員惡人,而參與者無人幸免,因為前者“隻是想要一具身體來擋炮彈。”至於我個人對這本書的翻譯的投入和留戀,可以原封不動地引用書中的一個句子:馬恩河戰役前夕,霞飛說服弗倫奇派英軍與之協同作戰時,“像是要把心掏齣來放在桌子上似的”。這顆“良心拒服兵役者”的心永遠不會為一戰或類似的戰爭叫好,卻也準備麵對所有的血雨腥風
评分一戰起源一直是個謎,所以涉及一戰作品,總有開篇即立意,即起源的特點,剋拉剋的《夢遊者》以塞爾維亞國王遇刺為開篇。塔奇曼女士《驕傲之塔》以那場盛大葬禮為開篇。AJP泰勒《爭奪歐洲霸權》以1848歐洲革命為開始。還有以芭蕾舞劇開場的《春之祭》等等,那麼這部《1914》開場又能錶達哪些呢
评分“1914年,愛國主義被證明是遠比階級忠誠度更強力的社會黏閤劑。”……另,該書行文清晰,譯筆流暢。尤其對小白友好,推薦閱讀。
评分一戰起源一直是個謎,所以涉及一戰作品,總有開篇即立意,即起源的特點,剋拉剋的《夢遊者》以塞爾維亞國王遇刺為開篇。塔奇曼女士《驕傲之塔》以那場盛大葬禮為開篇。AJP泰勒《爭奪歐洲霸權》以1848歐洲革命為開始。還有以芭蕾舞劇開場的《春之祭》等等,那麼這部《1914》開場又能錶達哪些呢
评分還可以的曆史非虛構寫作。近似芭芭拉塔奇曼的風格,以流暢的敘事統閤旁徵博引的資料,將一戰爆發的經過來由娓娓道來。筆法舉重若輕,對於材料的擇取挺見功底,三言兩語間便輕鬆建立起瞭人物形象。大可當作曆史嚮寫作的範本去學習。 標題上所謂的“世界終結”是全書主旨,指的是歐洲榮光的終結。 美好時代的盛景與維多利亞的輝煌一同葬送在頭戴王冠者的莽撞行徑裏,讓民眾關於和平的美夢被戰爭的狼煙所吞沒,死亡如影隨形,仇恨煽動起愚眾,迷狂席捲社會。 作者的筆止於1914之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