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爱莲(Irene Eber,1929—2019),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曾担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讲席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犹太人与犹太文化在中国,成就斐然,另著有回忆录《抉择:波兰,1939—1945》(中译本2013年出版)。
当希特勒上台,德国军队开始席卷欧洲时,近2万名中欧犹太难民逃到了上海。本书收集了犹太难民在登陆中国后数年内创作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短篇故事,再现了他们艰难跨越语言文化、信仰体系和民族传统的障碍而努力谋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上海犹太社团内部因经济地位、信仰水平和阶级出身的差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文字取自档案馆、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报刊,不仅是对纳粹大屠杀和流亡文学的充实与丰富,而且为一窥来沪犹太难民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文献。编者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仅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补充小传,还结合时代背景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书中文字风格多样,或写实,或讽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励人心,读来真切,令人深思。
“过于频繁地唤醒一份记忆,并像故事似地讲述它,这份记忆就会渐渐变成一种结晶般的、完美的、添枝加叶的、在经验中千锤百炼的老生常谈。这份虚假的记忆,中交取代原始记忆,并自发地不断增长。” 这段话出自集中营幸存者普利莫.莱维。关于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悲惨遭遇已经有很...
评分 评分“过于频繁地唤醒一份记忆,并像故事似地讲述它,这份记忆就会渐渐变成一种结晶般的、完美的、添枝加叶的、在经验中千锤百炼的老生常谈。这份虚假的记忆,中交取代原始记忆,并自发地不断增长。” 这段话出自集中营幸存者普利莫.莱维。关于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悲惨遭遇已经有很...
评分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7/27/%e7%a7%8d%e6%97%8f%e4%b8%bb%e4%b9%89%e7%9a%84%e8%bf%87%e5%8e%bb%e3%80%81%e7%8e%b0%e5%9c%a8%e4%b8%8e%e6%9c%aa%e6%9d%a5/] 《上海之声 :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以色列] 伊爱莲编译,宋立宏、丁琪、张鋆良译,浙...
在烽火连天食不果腹的年代,上海收留了3万的犹太人。避难的犹太人怀念之前欧洲的生活,而此刻欧洲的纳粹大量屠杀犹太人。他们怀念在神户停留的美好时光,而日本人却绞尽脑汁把他们赶走。他们充满怨气地住在上海,而上海却帮他们逃过了生命中的劫难。
评分资料集,要想研究好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不会多国语言是不行的啊,可惜学起来都不咋简单?
评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哪怕寄人篱下,仍有的优越感让我反感。一本在上海暂住的犹太作家单一作品的合集。
评分从历史之风刮来的尘埃中捧出这些原始的记忆,与后来建构或修正的诺亚方舟叙事或者追忆不同,犹太人大部分并不喜欢上海 迫不得已的迁居,还是一种看待异质异端东方人的态度,两个族群并没有太多的互动,犹太难民更多是一种封闭文化圈的流亡
评分重要的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