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花入馔,餐芳饮露,风雅无限。从冬末的蜡梅吃到早春的梅花,接着樱笋宴开,春别夏来,又从盛夏的荷花吃到秋天的菊花……名花调鼎,和春韭晚菘一样寻常。
全书按季节分为四章,讲述一年四季可采而入馔的花卉。这些看似新奇的吃法并非凭空生造,它们或者记载于历代典籍,是古代雅士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来自民间,是乡野食俗的组成部分;而番红花、旱金莲、薰衣草等花卉来自异域,用它们烹海鲜饭、调制沙拉、烤饼干则属于外来饮食文化了。作者翻检历代典籍,游历江南江北,将这些芬芳美食荟萃于此书。这是一本美食文化之书,也是植物文化之书。
无论其来源,花卉肴馔与果腹,总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吃花,吃的是有趣,吃的是风雅。
说起吃,个人认为中国人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什么水里游的,土里种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无一不吃,无一不美味。就连那在美国、英国等外国泛滥成灾的龙虾,都被制作成了美味,什么红烧的、清蒸的、蒜香的等等,堪称夜宵霸主,配上啤酒,吃去了满身疲惫,一个字——爽! 而...
评分做这本书前,我并不知道先人们吃过那么多种类的花朵。 小时候除了吸过泡桐花的蜜汁,只吃过洋槐花。洋槐花很香,是那种浓郁的甜香,闻着就觉得好吃。生吃香甜,拌上面粉蒸熟,也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后来读金庸小说,羡慕香香公主餐芳饮露,体有异香。不就是吃花吗?家中有两棵月...
评分 评分说起吃,个人认为中国人排第二就没人敢排第一。什么水里游的,土里种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无一不吃,无一不美味。就连那在美国、英国等外国泛滥成灾的龙虾,都被制作成了美味,什么红烧的、清蒸的、蒜香的等等,堪称夜宵霸主,配上啤酒,吃去了满身疲惫,一个字——爽! 而...
评分四年前,我出版了讲怎么以花为食的书《花为馔》,写日常饮食中,花是极常见的食材,像做打卤面必需的黄花菜,像可代茶饮的金银花,像涮羊肉的配料韭菜花,像酿肉煎制的南瓜花等,至于茉莉花茶、玫瑰花酱、洛神花饮、糖桂花蜜等,已经不觉得这是奇巧的花馔,它们是和开门七件事...
除了黄花菜、玫瑰、槐花、茉莉这些熟悉的入菜花卉,还有什么花能吃?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去看了《餐芳记》,结果得到了很惊喜的答案,常常感慨,原来连这个都能吃。我一直不太喜欢入菜的花,大多花瓣薄及黏液多,除了拖面油炸这种几乎吃不出原味的做法,一般很难去掉前面说的花瓣这两我不爱的点。不过看完,有几种很容易获得,又又有着清爽口感的花感觉值得去吃,回头得试试。不过,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吃吃吃,那些入馔的花在典籍里是怎么记载的,吃着花,顺带也就把这种植物的文化、它的传播给看了。顺便赞一下封面!
评分主题蛮有意思,像是明代小品文闲适讲究的腔调。一点点看,和着四季找到各种植物才是趣味。在城市,一口气看完有点无聊,大抵不过煎来吃,炸着吃,熏着喝等,又没的办法尝试几乎没了趣味。
评分花园还是菜园这种称谓区分,本来也是人类从自有偏狭出发,为偏执划出的一道无理歪线。花叶可以入馔,果实亦可插瓶。《餐芳记》,从“烂煮春风三月初”,到“围炉煮雪漫敲诗”。细数花间近50种,每样有每样在饮食史上的别致清贵。季节流转里的观色,闻香,品味,野趣是应时自领的福利。为不同芬芳的采撷料理,也是种刻意放慢的经停,小规模天地同春同夏什么的,一份意味同频的独家快活。看完书,鼓起勇气尝了尝自家种的旱金莲,(虽闻着刺激~这哪能吃?)结果是辣萝卜缨的味儿,还蛮清新拌沙拉一准行。再就下单松萝茶,再等下月买糖桂花~作者还是师太粉,看到姜花就想起任思龙(师太粉心会),默默标记明年买球根。四星以上香喷喷。
评分以花入馔乃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详解一下颇为有趣,这本书的踩点比较微妙,不是泛泛的桃李杏这种,也不是冷僻的高原植物之类的,而是正好在一个“模糊知道但不清楚”的线上,比如我在俄国小说里常看到的接骨木,江浙少见,我在东北就留心去找,但查不到更多资料,还有蕉花、玉簪、旱金莲、昙花、姜花之类都有实操的吃法,让我蠢蠢欲动,已经准备网购姜花和云南小米辣,做她说的喃咪(调味料)。我觉得这书的价值是在与重新修正了植物和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植物不仅是赏心,更是生活所需常物。
评分吃花真是一个别致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