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观念》的历史与意义
第一节 《观念》的问题意识与文本形成的历史
一、《观念》的问题线索
二、《观念》的文本历史
第二节 《观念》的结构与本书的写作思路
一、《观念》系列的结构
二、本书的结构
第三节 《观念》的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通向《观念》的思想史线索
第一节 动力:“严格科学”的观念之起源
第二节 起点:从严格性的探求到数学哲学之路
一、严格性问题的起源:从数学到数学哲学
二、数的概念:胡塞尔数学哲学的切入点
三、早期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思想及其意义
第三节 立足点:作为普遍科学的纯粹逻辑学
一、《逻辑研究》的总体目标与其第一卷的地位
二、逻辑学及一般理论科学作为规范科学
三、作为科学论的纯粹逻辑学的任务和形式
第四节 更深层的立足:从描述性本质学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变
一、现象学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的本质科学
二、转向先验现象学的契机
第二章 《观念I》对本体论纲领的形式研究
第一节 事实科学与本质科学
一、哲学的目标与两种科学的辩难
二、本质与明见性,本质观点对两种科学的约束
第二节 本质科学的领域规划图:区域与形式的本体论
一、区域和范畴,质料本质与形式本质
二、两种区域本质的系统性:形式性的研究
第三节 区域科学的形态,描述科学与精确科学的关系
一、区域科学的类型
二、本质与先天的观念
三、描述科学对精确科学的独立性
第三章 《观念I》中的先验现象学与原区域本质学
第一节 先验现象学的基本进路——自然态度与现象学方法
一、对自然的两种态度
二、自然态度之外的剩余:世界与意识的关联
三、超越对象与纯粹意识领域的关系,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第二节 意识区域的研究方法
一、先验现象学的自反性与清晰性
二、意识的原区域与先验现象学的反思性
第三节 意向性与意识区域的本体论
一、作为Noesis与Noema之关联性的意向性
二、Noema的结构及其意义
三、意识区域内的特征化维度:各种本质及其变异
第四节 意识的命题学和理性理论的科学
一、意向性、本体论与命题学
二、理性现象学与本体论的理性理论问题
第四章 物区域的构造:从《物与空间》到《观念II》
第一节 感性显现物的构造
一、感知分析的一些基本问题
二、不变的外感知
三、变化的感知与运动的感知综合
四、感知物在视动觉系统中的构造
第二节 空间物与空间性的构造
一、眼动场对空间的构造
二、空间性的进一步构造及客观变化的构造
第三节 实在物和物区域的构造
一、实体或质料物的本质
二、客观质料物在主体中的构造因素
小结:物区域的构造和物理科学的关系
第五章 《观念II》的进路与动物自然的构造
第一节 《观念II》的基本思路和诸态度之间的对观
一、《观念II》的进路
二、理论态度和非理论态度
第二节 “自我”的基本意义:纯粹自我作为内在的自我极
第三节 作为心灵实在的自我与物质实在的关系
第四节 身心结合体的构造与移情的现象学功能
一、身体对心灵的构造意义
二、移情对实在的构造作用
第六章 精神世界的构造与科学观念的辩护
第一节 作为精神区域构造基础的人格主义态度
一、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态度
二、人格与周围世界
第二节 动机引发与精神世界的构造关系
一、动机的现象学意义
二、动机、因果性与精神客体
第三节 人格自我在精神中的构造
一、人格自我的各个方面
二、人格作为具有权能性的主体
三、人格的自我理解和交互理解
第四节 精神世界对自然世界的本体论优先性
一、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的相互统摄与平行关系的可能性
二、自然的相对性和精神的绝对性,两类科学的关系
小结:构造现象学作为科学论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七章 《观念III》对现象学与自然科学本体论的研究
第一节 不同实在区域的科学与现象学的关系
一、区域本体论与区域科学的现象学定位
二、现象学和心理学,不同科学的本质性与描述性特征
第二节 现象学对本质科学和经验科学的意义
一、现象学和本体论的不同态度
二、澄清科学基础的可能性
结语 胡塞尔哲学“第一次体系化”的总结与评价
参考文献
术语译名表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