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前所难料的新处境。
中国思想界的问题旨趣与研究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在一个更完整的视野里,以更真切的方式重新开展了“古今中西”问题的讨论。《儒家与启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了古今中西之辩的思想症结,并从哲学会通的角度加以深入。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主要线索是启蒙主体性自我扬弃的辩证法。而在以西方古典哲学的方式观察并描绘出现代生活世界本身的政治性之后,被扬弃的启蒙主体性就在本质的政治一维上重新获得了一个体会、进入并激活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道路。作者依据这条道路,分别就启蒙与儒家的关系及其哲学根据做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第一版主要收录了作者在新世纪头十年的主要文章。本次再版,作者做了增删,增加了近十年的一些相关文章,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其对“古今中西”问题的最新思考与理论推进。
21年已读79 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太难了,没有看懂,第一编能够读懂,第二编五四、儒家与启蒙。等日后扩充西学和中学知识重读再补吧。 第一编 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 以李泽厚对康德的探索为线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思想史。用“情本体”,和“儒法互用”“伦理—政...
评分丁耘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老师,上过他两门课,应该都属于公共课之类,古希腊哲学和理想国导读,可以说是我上过的最有质量的公共课了。然而这个学期听闻有若干同学冲着混学分去选了丁的课,然后问我好不好混,我就答非所问地说了句,认真学,能学到点东西。 丁之国学和西哲虽...
评分丁耘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老师,上过他两门课,应该都属于公共课之类,古希腊哲学和理想国导读,可以说是我上过的最有质量的公共课了。然而这个学期听闻有若干同学冲着混学分去选了丁的课,然后问我好不好混,我就答非所问地说了句,认真学,能学到点东西。 丁之国学和西哲虽...
评分21年已读79 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太难了,没有看懂,第一编能够读懂,第二编五四、儒家与启蒙。等日后扩充西学和中学知识重读再补吧。 第一编 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 以李泽厚对康德的探索为线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思想史。用“情本体”,和“儒法互用”“伦理—政...
评分21年已读79 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太难了,没有看懂,第一编能够读懂,第二编五四、儒家与启蒙。等日后扩充西学和中学知识重读再补吧。 第一编 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 以李泽厚对康德的探索为线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思想史。用“情本体”,和“儒法互用”“伦理—政...
大本大源,豁然贯通
评分前几篇梳理现代以来中国的思潮变化很有见地,读这种大手笔挺让人过瘾的,虽然不时冒出一些“国师味”让我别扭,但总体还是真诚而克制的。中间谈梁溯溟也不错,让我对梁更多了些敬意,如果简单以学者目之实在小瞧了他,梁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中的行动者。后面讲海德格尔怎么拆除柏拉图对洞穴隐喻和原初境域的部分也让我很有启发,好像终于理解了一点海究竟想干嘛。
评分对我来说,包括包装了新儒学的,哲学始终是无法攀登的一座山
评分丁耘,复旦大学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启蒙、儒学和哲学文章的合集,在经过五年的增补后,这部书的线索和脉络更加清晰可见了。虽然,作者将儒家放在启蒙之前,但是在文章编排的时候,显然是把启蒙放到了第一位,也就是把李泽厚放在了全书的开篇,其实意味着全书的导论是围绕着李泽厚问题展开,所谓李泽厚问题,其实就是指八十年代以李泽厚为中心形成了康德启蒙(自由主义)、海德格尔-施特劳斯(反现代主义)和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三股浪潮,因此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本书的编排,就能看出作者本身就试图调和三种主义,因此必然会引发第二个人物甘阳,我们所熟知的通三统,其实就是李泽厚问题的解决,但是三者的调和只是理论上的,自由主义、新左派和保守主义的斗争,显然并未停止,而作者依然维持了三者的独立。一分为三,而不能通三统。
评分1969年生于上海,父亲丁凤麟文革前从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导师陈旭麓,1987本硕博复旦十年,2005年在复旦一批从事人文研究的青年学者成立了“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丁耘老师他们这个读书会小组就放弃读西学的东西,合并专读“五经”,2011年四十二岁出版,c.f. 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