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政,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美国密苏里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主要著作有《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迈向修养社会学》、《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交融》等。
本书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全书致力于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理论反思,意在打破社会科 学研究的“范式迷思”。
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 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有志于用计量、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年轻学人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很多教训。当然也可能如书中所引的LaPiere的发现: 人们的态度常常是与其行动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意涵着,不论人们如何细心而谨慎地使用,实际具体表现的行为模式(经常用所谓的操作变项来等同)...
评分有志于用计量、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年轻学人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很多教训。当然也可能如书中所引的LaPiere的发现: 人们的态度常常是与其行动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意涵着,不论人们如何细心而谨慎地使用,实际具体表现的行为模式(经常用所谓的操作变项来等同)...
评分有志于用计量、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年轻学人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很多教训。当然也可能如书中所引的LaPiere的发现: 人们的态度常常是与其行动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意涵着,不论人们如何细心而谨慎地使用,实际具体表现的行为模式(经常用所谓的操作变项来等同)...
评分有志于用计量、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年轻学人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很多教训。当然也可能如书中所引的LaPiere的发现: 人们的态度常常是与其行动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意涵着,不论人们如何细心而谨慎地使用,实际具体表现的行为模式(经常用所谓的操作变项来等同)...
评分有志于用计量、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年轻学人应该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很多教训。当然也可能如书中所引的LaPiere的发现: 人们的态度常常是与其行动不一致的。这样的事实意涵着,不论人们如何细心而谨慎地使用,实际具体表现的行为模式(经常用所谓的操作变项来等同)...
1.统计方法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支配及过程; 2.“测量”或量化如何攫取社会科学的权力宝座; 3.从“平均类型-集体类型-理想类型”的概念延变看统计方法内涵之空洞; 4.破除社会学式之“成事在人,败事由天”之迷思; 5.案几上的艺匠人,浮世下的想象者;
评分“你将认识到,作为一个学者,你有设计一个鼓励良好工艺习惯之生活方式的非同寻常的机会。学格乃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如何生活的选择;不管知道与否,当一个人朝着他的工艺的圆满境界工作时,知识的作者形塑了他的自我;在实现他的潜能,与其间可能降临的机会时,他建构了一个核心性格——优秀艺师的品质。此即意味着,你必然要学习把你的生活经验纳入到你的知识工作之中,持续地检验和诠释它。”
评分深具启发的依旧是均值人和离散人的讨论,如果人人都是社会学家,可不可以人人都是其它有关社会生活学问的专家?所谓艺匠格局更凡俗的版本则是将研究对象从他者转变为他人进而理解为自己的一个向度或可能,将例外与偶然视为常态,也即将之接纳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评分第一章是美国社会学史,对于找清楚自己所经历的社会学训练的定位和脉络其实是蛮有用的。文章重点在历史回顾中阐释美国与实证主义间的亲和性,以打破普遍主义科学实证性的意识形态压迫。第二章从印刷术—视觉媒介的角度解释了数学化/量化的思维模式如何在西方兴起。第三章是原先一篇论文收入,探讨统计学基本的测量模型背后的哲学预设,以及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同样包涵的“个体—社会”思维。对平均类型、集体类型和理念类型做了一个比较。
评分现在看比三年前听起码在美帝社会学人头与脉络上没有那么陌生了,多少算是入了点门道。然而测量理论还是看得雨里雾里,第五章感觉像是要史景迁而不要彭慕兰,借韦伯说尼采,但是要打破实证建制何其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