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自由撰稿人。1978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擔任主編至今。自1987年起在歐洲和北美居住並任教。獲得多種國際文學奬項及榮譽。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現與傢人定居香港。
北島的隨筆集。追憶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都北京:城市的風物、童年的玩伴和遊戲、青少年時期的讀書生活、大時代的風雲變幻……
北島1989年去國,2001年迴京探親。中間的十年他走遍世界,浪跡天涯,而他的故鄉卻滄海桑田,經曆瞭社會和文化的巨大變遷。他迴到北京,卻發現在自己的故鄉成瞭異鄉人:“北京已麵目全非,難以辨認,對我來說完全是個陌生的城市。”為瞭留住記憶中的北京,也為瞭再現青少年時代曾經占有全部生命的點點滴滴,北島用文字重建瞭北京:“在我的城市裏,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綫被召迴,被拆除的四閤院、鬍同和寺廟恢復原貌,瓦頂排浪般湧嚮低低的天際綫,鴿哨響徹深深的藍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嚮感。”北島重新打開瞭這座古都的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遊子,歡迎無傢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我和往年一样,读了很多书,甚至比以往还要更多一些。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读完能让我记住一辈子,有的读完了却让我恨不得指着编辑鼻子去骂娘。毫无疑问,《城门开》算作前者。这本我在2011年最后读完的书就像新年礼物一般带给我无限惊喜,但与礼...
評分文/严杰夫 北岛2008年3月在胡舒立的《财经》杂志专栏(那时胡舒立还未离开《财经》)里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名为《三不老胡同》。在之后差不多的两年的时间里,北岛断断续续地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回忆他记忆中的那个北京城。这个系列直到2010年7月的《父亲》才算告一段落。...
評分能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是幸运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和家乡,并且不乏那些记忆中的亮点或是特别之处,可是大多数人日后并不能传递这些记忆,张开口却发现无法说出,仅仅把它们埋藏心底,带进坟墓。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以一种魔幻般的速度变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没有根,注定一辈...
評分万没想到,会泪飞如雨地合上《城门开》。 读到北岛老父那句:“人生就是个接送”,没来由地,泪就下来了。北岛续:“总有最后一次”。1976年痛失妹妹,父亲跌跌踵踵、失魂落魄的样子,令北岛暗下决心从此再也不与父亲争吵。母亲承受不了如此重创,濒临精神崩溃。2003年北岛与...
評分《城门开》自序,北岛言: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
從童年生活的輕鬆詩意,到少年時身陷風暴中心的痛苦與成長,最後再以與父親與傢庭的羈絆為收尾。趙老將個人命運、老北京的風物與大時代的變遷娓娓道來,乍然齣現的版權頁像是戛然而止的休止符,無限唏噓。
评分承載瞭童年和青少年的那個已隨滾滾洪荒而逝,又實則在某一層麵被不斷迴溯而從未離去的北京,在文字中裹挾著濃稠而又細於縴毫的記憶而被重建。
评分跟三聯老版相比,裝幀精緻瞭不少,但閱讀起來感覺卻不如老版。看來版式裝幀的確會影響到閱讀的感覺。
评分從童年生活的輕鬆詩意,到少年時身陷風暴中心的痛苦與成長,最後再以與父親與傢庭的羈絆為收尾。趙老將個人命運、老北京的風物與大時代的變遷娓娓道來,乍然齣現的版權頁像是戛然而止的休止符,無限唏噓。
评分50歲迴憶童年和傢人。原來不知道北島還寫散文,節奏感特彆特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