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與教化

施善與教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梁其姿,香港大學曆史係學士,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曆史學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職颱北中研院,曾先後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講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講座教授。2010年被選為中研院人文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組織,著有《施善與教化:明清時期的慈善組織》(1997)一書。近年專注於醫療史, 著有《中國麻風病史》(英文, 2009)、《麵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漢文,2012), 並主編《女性與醫療》(英文, 2006)、《東亞華人社會近代健康與衛生史》(英文,2010)等書。

出版者: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梁其姿
出品人:譚徐鋒工作室
頁數:361
译者:
出版時間:2013-3-1
價格:CNY 60.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3157969
叢書系列: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
圖書標籤:
  • 社會史 
  • 明清史 
  • 梁其姿 
  • 社會學 
  • 曆史 
  • 慈善 
  • 文化史 
  • 曆史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16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19世紀中期以前的曆史。它們遍布全國,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不容忽視,其中滲透瞭復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本書既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解讀瞭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作者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曆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係,並與海外漢學對話,迴應瞭中國有無“福利國傢”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齣一幅活潑的曆史場景,豐富瞭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国古代人做慈善还是跟传统有关系,不完全是经济利益上的一种施予,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毕竟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无法摆脱过去古代的习惯,这点极其有意思和值得探讨。 这本书有一种一望几百年的感觉,古代的真实情况真是让人五味陈杂,人生真...  

評分

評分

中国古代人做慈善还是跟传统有关系,不完全是经济利益上的一种施予,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毕竟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无法摆脱过去古代的习惯,这点极其有意思和值得探讨。 这本书有一种一望几百年的感觉,古代的真实情况真是让人五味陈杂,人生真...  

用戶評價

评分

每章的節奏都好像快要走嚮一個新的主題卻又戛然而止瞭。問題都比較有意思,育嬰堂、慈善組織、中國是否有社會福利等等。

评分

三個不精通極其緻命:1、古漢語不精通。比如貧、窮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2、中西哲學不精通。比如中國典籍是思想而非史料,但顯然梁並不清楚。儒釋道根本沒入門就敢拿單一西方社會學理論硬套,這個膽量也真是闊以的。3,政治不精通。對帝製中國治理結構和方法所知隻限皮毛。優點是史料找的詳盡整理的也不錯,這點勝過周鞦光。但高段位的用史料、寫作是什麼樣子的呢?有沒讀過《叫魂》?

评分

慈善史必讀書 力作

评分

感覺並沒有比之前關於古代慈善組織的研究高明太多,隻是將大傢都多多少少提到過的內容用貧賤分化、儒生化、社區化以及公共範圍等幾個概念重新包裝瞭一下而已,關於福利國傢的討論也是淺嘗輒止,浮於錶麵。而且作者還認為這些善堂組織的功能更側重於行善和教化層麵,並沒有轉到經濟層麵。這就嚴重忽略瞭這些善堂組織實際上跟宗族、會館、書院、行幫一樣都是重要的控産機構,無論是土地開發還是商業投資,乃至於地方治安的維護與賦役徵收,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絕不僅僅隻是為瞭宣揚儒傢價值(當然,宣揚正統意識形態對於維係這一類組織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清中後期善堂組織開始在鄉鎮等基層社區的普及以及中下層儒生的興起並錶明縣城中的善堂以及城居大儒和士紳重要性的下降,更不應該簡單視為國傢控製力的下降,這其中體現的是國傢與社會的復雜互動

评分

這套書改在北師大齣版社瞭?肥水流嚮外人田……有啓發,比《麻風》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