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 伊曼努尔·康德
出品人:
页数:68
译者:何兆武
出版时间:2001-11
价格: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3319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康德 
  • 哲学 
  • 美学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德国 
  • 西方哲学 
  • 商务印书馆 
  • 何兆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一个女性像是达西埃那样地满脑子都是希腊文,或者像是夏德莱伯爵夫人那样,对力学上的基本对抗性进行研究,简直就可以因此长出胡须来了,……[p.30] 以上这段话并不是出自某知名“厌女症”之口,而是哲学家康德在1763年的长文《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写下的。看过这些文字之后,...  

评分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于1763年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全书有如颗颗珍珠连缀而成的一捧项链,璀璨灵动,流光溢彩,读来令人不肯释手。本书一改人们对康德逻辑严谨但陈词乏味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康德对人性的精密入微的观察和描绘。若感慨...  

评分

“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我真切地认同这句话,并且由衷地将其发散开来——优美现如今只是优美,而当优美达到令人惊惧的极致,它终将演化为崇高得到敬意。  

评分

拿英文来说,“优美”对应的名词和形容词分别是 beauty 和 beautiful,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那个“美”字。而“崇高”对应的英文是 sublimity 和 sublime,有庄严、雄伟、高尚的意思。 在西方,“美”或者“优美”自古以来都是哲学家们谈论的概念,比如柏拉图在《会饮》这...  

用户评价

评分

即使伟大如康德,同样也有随时间推移而腐烂的作品。这本书的第三章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而第四章则遍布基于所谓种族和“民族性”而产生的刻板印象。更致命的是,第三章和第四章只是康德某一理论在应用时的两个不成功个案吗?还是说整本书的全部框架都是建立在片面的观察、易变易朽的事实、随心所欲的贴标签和刻板印象之上的?

评分

一本蠢蠢的可爱的小书

评分

我怎么觉得我就是康德所说的“具有活泼的心灵结构”,最后有可能成为“年老的花花公子”的那种人啊!!!

评分

我怎么觉得我就是康德所说的“具有活泼的心灵结构”,最后有可能成为“年老的花花公子”的那种人啊!!!

评分

大男子主义、种族论文明优劣论、书卷气模棱两可的假正经.... 印象流,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