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力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
《外國音樂在外國》是陳丹青之前文集《陳丹青音樂筆記》(2002)的增訂版,除增加四篇長文記述歐遊音樂觀感、刪去一篇《多餘的素材》已經收錄的《鋼琴與階級》之外,另配以精彩圖片饗人眼目,全書彩色印刷,紙張柔軟細膩,堪稱他諸本文集中最為風雅的製作。
2002年,文集初齣之際,陳丹青原擬采用內文篇名《外國音樂在外國》為書名,大意是說,人在紐約寫給國內讀者看,但為編輯改作《陳丹青音樂筆記》,此番再版,恢復原擬書名,不過此時陳丹青已在國內定居十年,談及書名的變更,他說齣另一層意思:“今歲尤其是少說為佳的一年……談論藝術真是既風雅,又安全……連書名也規避瞭境內的話題與是非,單說外國音樂在外國。”
1992年,陳丹青受《音樂愛好者》雜誌之邀,開始持續寫作,遂“開瞭份寬窄莫辨的旁門左道”。從最初的《靈堂琴聲》(1992)到剛剛寫成的《在維也納》諸篇(2009),此書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近二十年,堪稱陳丹青書寫生涯之標本。
此書談論音樂,以古典為主,兼及流行與民族。作為畫傢、作傢而談音樂,陳丹青說自己不過是假音樂之名義,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書寫音樂,不單就音樂本身著墨,而是關注音樂所席捲的人生與性命,關注音樂背後的文脈與文化,由此而獲緻獨特的境界與氣韻。
此書封麵亦由陳丹青親手設計。原本選擇四種顔色,打樣以取其一;不過打樣齣來,顔色均稱理想,最後決定,選擇三種顔色,製作三種封麵,任憑讀者選擇。此舉或為國內首創,雖於發行上有些麻煩,但於讀者,卻是增加瞭選擇的空間。陳丹青談及這三種顔色,說是在歐洲建築中均屬常見,而國內卻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前天办公桌子上放了一本《陈丹青音乐笔记》。竟然不知道是谁给我带的。 因为无言,所以感激。情谊两相知了。我且受用这无言的馈赠。 现在读完了。(我将还给谁呢?) 我不懂音乐,尤其对古典音乐。唯一爱上的就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深沉舒缓,...
評分我對畫畫兒畫得好的人一向十分崇拜,原因非常簡單樸素:我不會畫畫。雖然我總是愛把一個速寫本放在離手很近的地方,但那只是因為我喜歡本子裏那些紙的厚度與手感,真要落下筆來,每一筆每一劃總是不得要領,於是美女改張飛、張飛改怪石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好在我圖的就是個樂子...
評分ok,买这个是怀旧. 大学时候不务正业,人家自习我去图书馆,看的不是正经书直奔杂志阅览室.象<音像世界><环球银幕>一类是自己买的,为什么,因为图书馆里这些书外借频率高,去了也看不到,看到了发现里面全是大窗户小窗户,大学生智商就是高,知道偷书不是偷,如果只是把喜欢的明星照片...
評分两个月前的一天,友人让我推荐读物。彼时刚入手一本《外国音乐在外国》,尚未打开,就急着推荐给了他。装逼的痕迹是比较明显的:我都关注陈丹青了,我都听莫扎特海顿舒伯特了,我牛逼吧!?再努努力是不是就可以睡文艺女青年了?我如是天真地盘算着。 但我并非是在对全书质量...
評分我對畫畫兒畫得好的人一向十分崇拜,原因非常簡單樸素:我不會畫畫。雖然我總是愛把一個速寫本放在離手很近的地方,但那只是因為我喜歡本子裏那些紙的厚度與手感,真要落下筆來,每一筆每一劃總是不得要領,於是美女改張飛、張飛改怪石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好在我圖的就是個樂子...
關於音樂的記憶有時與音樂本身無關
评分無知無品無聊
评分說真的 文人架子一擺上 班門弄斧是免不瞭 說文人商業效應 主要也是沒幾個人瞭 連不是內行的都被轟來普及一下音樂感想 真真是當年輕人不聽古典樂啦 哼
评分越讀越喜歡。音樂的記憶是這樣,“沒話說”也是這樣,等等,幾度大笑,幾度欲哭。順便贊一下裝幀,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素淨,好舒服。
评分陳丹青最細膩的一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