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音乐 马世芳 台湾 随笔 人文 乐评 文化 散文随笔
发表于2025-01-22
耳朵借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经,一首歌也能埋伏启蒙的咒语,
穿透我们无力描述的世界,预言我们不忍逼视的未来。
世界如此喧哗,还好有马世芳
由音乐深入书写这个时代,那些被遗忘、被屏蔽,却犹然美丽的大小声音。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一○到二○一四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这片岛屿刚刚历经七○年代的一连串颠簸,正摇摇晃晃迎向一波波更为激烈的大浪。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化事件。一个音乐人不但可以是艺术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
——马世芳
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
——李宗盛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〇〇〇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台湾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在台湾出版,获得各方赞誉,入选《诚品好读》选书单、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入围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
目前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两岸乐迷的共性不少,可是音乐人的共性就少了。
评分马世芳老师的这本《耳朵借我》,里面与他的节目《听说》重叠,阅读的时候,如果你能让他介绍的那些音乐当成背景,阅读时你一定会发现,音乐和文字所共同构成的世界,会在弦外之音中大大扩展。
评分文笔没有音乐节目感觉好。读过之后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心得,关键词就是台湾政治。台湾社会的一些沉重话题,命题作文
评分这本一般,比起《地下蓝调乡愁》差了几个档次。专栏文字集结,浅,散,淡,歌词引用多,都是说旧事,可能就是视频节目《听说》的文稿来源。
评分马老师文笔要多锻炼啊!
天生一对“大耳朵” 侯德健 马世芳有一对天生的“大耳朵”,在绝大多数人只被允许用“小耳朵”听世界的时代,陶晓清和马老师夫妇俩就给了他们的宝贝儿子世芳一对难得的“大耳朵”。这一对大耳朵里有陶晓清的浪漫情怀和马老师的人文关怀,世芳用他的“大耳朵”分秒不差地记录了...
评分 评分我沒有趕上那時代對音樂的天份也不夠早熟 沒有那樣敏銳的耳朵 只是張楚的歌我以前是不會喜歡的 現在聽來已經20年前的音樂了 卻相當好 那是流行音樂走進死胡同之後回頭一望才明白有如此珍貴的東西 就好像後來發現其實心中愛的那個王菲 有一部分是屬於竇唯的 「那麼文青」 大概...
评分耳朵借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