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年生,英国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曾任《卫报》首席文学批评家(1992-1995)、《新共和》资深编辑(1995-2007),现任《纽约客》专职作者(2007-)、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兼职,2003-)。著有批评文集《破格:论文学与信仰》(1999)、《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2004)、《小说机杼》(2009)、《私货:詹姆斯•伍德批评文集》(2013)、《最接近生活的事物》(2015)、《真看:詹姆斯•伍德文选(1997—2019)》和小说《与上帝书》(2004)、《纽约上州》(2018)。面对当今英美文学批评界愈发受意识形态主导的发展趋向,伍德主张在批评中对文学进行审美探求。伍德因提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而广受文学界注意,他用这个词来概括那些“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作品生命力的“大部头、野心勃勃的长篇小说”。“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作品有如下特点:(较长时间跨度)超长篇幅,喜怒无常的人物,狂乱失智的行动,对于小说重要主题的频繁偏离。2009年,他凭借文学批评领域的成就获得美国杂志界的最高奖“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
关于译者
黄远帆,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系硕士。曾经做过英语文化记者,译有《每个爱情故事都是鬼故事: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传》(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 a Lif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破格:论文学与信仰》(The Broken 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十周年修订版(包含全新序言)。
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最为著名、风格化的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了解”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史诗”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使得《小说机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说虚构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类的小说史。
本书为再版,收入英文新译本中的增补部分(包含全新序言),并对此前出版过的章节进行修订,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也全面更新。
即使在阅读了一些质量不错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之后,我仍然会对文学理论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将文学像朝代或国家一样,以各种“主义”和“流派”划分开来。但同时,我又绞尽脑汁想要掌握和厘清这些“主义”们的来龙去脉,因为文学世界实在过于庞杂,就像一团团聚集或游离的...
评分一、福楼拜与现代叙事:文体风格,自由间接体,细节 如果作者与笔下人物完全融为一体,整本书始终只有一个人的不断独白,那这本书就会显得无聊至极。而如果作者和人物分得太开,敏感的读者又会感受到出戏的违和感,认为作者是在说教。所以,每个作家都得学会借助自由间接体或者...
评分 评分 评分毕竟,真·案头书 补,今天拿到书了,本来以为译者会做出修订,就目前看到的 并没有。但惊喜的是,旧版共123节,此版140节。
评分这本书对语义学的研究也很有启发,自由间接引语让我联想到研究co-speech gesture的朋友所告诉我的:用口头的方式也好,用手势也好,speech当中总是可以掺进去一些表演的,可以全都把自己当成角色去表演,也可以提示听众,自己是作为叙述者去表演角色
评分毕竟,真·案头书 补,今天拿到书了,本来以为译者会做出修订,就目前看到的 并没有。但惊喜的是,旧版共123节,此版140节。
评分感谢詹姆斯伍德为我带来阅读/思考/与审美的多重的快乐~
评分秘方只有一个:用心烹饪。艺术是最贴近生活的事物,艺术扩充了我们的经验,让我们和人类同胞的接触,不再受个体际遇之限。一部小说的真正核心是它的文学真实性,它要么有这种真实性,要么没有。假如没有的话,任何写作技巧都于事无补。殊途同归,小说是一种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作家在作品中必须像上帝在宇宙中那样,无所不在又无影无踪。”福楼拜在一封1852年的信里写下了著名的言论,“艺术是第二自然,这种自然的创造者必须遵循一生中类似的程序:在每一个原子中,在每一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一个隐藏的、无限的无动于衷。而之于观者的效果必是一种惊奇。这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