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本名陈梦因,身为《星岛日报)的总编,因每天要看“大样”,便自嘲为“特级校对”。又索性以此为笔名,不料文名益盛,一般读者只知“特级校对”,而不知其真名。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人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食经”专栏,经年不辍。当时香港食界无人不尊其为“前辈”和“食家”。社会贤达与名流也无人不识此公,读者的求教信更是雪片般飞来。后来专栏文章结集为《食经》十册,又是一再加印,其中文字有的已被译成外文。他每天动笔之前,必到菜市场亲察一番,“长衫佬”食家的身影。构成了当年中环街市的一景。
本书首先在于讲菜式,更讲做菜的道理。作者曾言,不是讲放几匙油几匙盐,而是讲为什么放油放盐。他熟悉广州的四大名厨,更了解食界的行规与掌故,著名的家厨秘方,以至民间食谱,都有本事探来。今再次推出《食经》,许久已失传的东西,读者可以重寻。
对于家的记忆,最持久的莫过于吃了。对传统的认识,最容易感受的莫过于饮食文化。可惜现在人多外食,鲜善庖厨,如若但凡入口,多问来由,甚至亲自下厨,自会发现其中传统绵长。 香港第一代美食作家、著名食评家、特级校对陈梦因先生,于1951-1953年出版的十册《食经》,影响了...
评分对于家的记忆,最持久的莫过于吃了。对传统的认识,最容易感受的莫过于饮食文化。可惜现在人多外食,鲜善庖厨,如若但凡入口,多问来由,甚至亲自下厨,自会发现其中传统绵长。 香港第一代美食作家、著名食评家、特级校对陈梦因先生,于1951-1953年出版的十册《食经》,影响了...
评分对于家的记忆,最持久的莫过于吃了。对传统的认识,最容易感受的莫过于饮食文化。可惜现在人多外食,鲜善庖厨,如若但凡入口,多问来由,甚至亲自下厨,自会发现其中传统绵长。 香港第一代美食作家、著名食评家、特级校对陈梦因先生,于1951-1953年出版的十册《食经》,影响了...
评分1. 明火白粥。要用暹罗米,泡半小时,加少许油拌匀。米与水的比例1:10,放未晒过的腐竹(与米比例1-1.5:10),白果若干,滚水落米,煮四到五个钟。 2. 粤菜里面有两个很厉害的调味料。一个是姜汁酒(广东米酒浸姜而得),用来对付山珍海味的腥。另一个是玫瑰露酒,用来对付小炒...
评分对于家的记忆,最持久的莫过于吃了。对传统的认识,最容易感受的莫过于饮食文化。可惜现在人多外食,鲜善庖厨,如若但凡入口,多问来由,甚至亲自下厨,自会发现其中传统绵长。 香港第一代美食作家、著名食评家、特级校对陈梦因先生,于1951-1953年出版的十册《食经》,影响了...
售卖烧乳鸽的酒家楼,必采用石岐的白鸽...香、肥、嫩。(P7)食家对厨司考试的试题...菜单是:蛋花汤、炒牛肉、蒸肉饼。(P10-11)“太爷鸡”原来是江苏武进人周恩长始创...熏字讲广州话说得快点很像“瘟鸡”,于是买熏鸡的都叫“太爷鸡”(P118-119)“野鸡卷”为何没有鸡,“作料是肥猪肉和火腿”(P130)连这个自诩老牌食家也坦承不清楚,真是郁闷。“客家酿豆腐”:十二两土鲮鱼肉,半斤半肥瘦猪肉,一两葱白,四两九棍咸鱼肉,同琢成茸,酿在用山水做的嫩豆腐角里,以鸡汤慢火煲熟即成。(P146)
评分平平實實的好
评分一开篇就写鱼翅鲍鱼大闸蟹,离我想要的太远
评分八、九集密集介绍了川菜,出乎意料。另外作者对于饮食习惯差异的态度很中肯。现在各种甜咸、南北之争简直能让人笑出腹肌好么......
评分绝版了吧。是菜谱也是文化。食材的选择由地理条件决定,风俗各异,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