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本书是许知远早年的代表作,长销近二十年。书里的篇章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馆、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写下的读书随想和读书笔记,充满了年轻人对人类文明的向往,憧憬着融入伟大灵魂散发出的光辉,与此同时,他面对既丰富又单调的社会,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内心,确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书中表现出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对封闭、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对年轻一代颇有启发。
不知道有多少人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名字。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20岁出头就开始觉得青春已经远去,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所谓的青春,我们的青春从12岁起就被阉割给了“教育”。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born in the 1970s,那时年轻的许知远不断的重复着对80年代北大的胡思乱想;...
评分我不喜欢许知远的文字,我承认我永远也不如他那样能精致地操弄词汇,写出一地属于文艺青年,准确地说是文艺中年的忧伤。 许知远在自己的文章中总能让人读出一种巨大的优越感,仿佛他是透过历史看到了未来的人,仿佛他是通过文化的断裂看到了人类精神上危机的人,仿佛他是70后...
评分在许知远身上,我们发现北大确实是牛叉的地方,比如说,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念计算机系的家伙培训成了一个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复杂句式的创造者、旁征博引的狂热爱好者等等。 以前有一份叫做《经济观察报》的报纸,当然,说是以前有,并不代表现在就没有了,只不...
评分周六,单向街书店圆明园店,经济观察报前主编许知远在这里签售他的新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确切地说单向街是他经营的地盘。同时,这本新书应该是二版。 一开始,以为单向街书店是位于圆明园里,网上很多宣传都说是位于圆明园东门里。而其实,并不用进那个圆明园收...
评分某天晚上和一个哲学系的学生瞎扯,在我的引导下,他在对人生侃侃而谈后顿生感慨,说到轮回(metempsychosis)这个词。我说,送你一首歌吧,齐秦的《曾经的我》。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每年都是一个轮回,两年前的回忆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诗经那样的一咏三叹,但确实有重章...
看许知远大学时候这些挥斥方遒、强说新愁的稚嫩文笔就觉得,一个思考者的天真和希冀是多么难能可贵。
评分像那个年代许多必须被提早成熟的作品一样,这其中包含着多大的真诚,也就隐藏着多大的无知。但是换个角度看,那种看似守旧而精英的姿态,经历时代变迁的参照,在今天反倒更具温润的色泽。
评分这是一本全身上下充满忧虑和少年烦恼的书。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的调调,觉得他以知识分子自居,太文气理想主义,可我不以为然。虽然书的内容有所反复,文字也不如此时的他成熟,但对大学之用的思考、对青年之于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意义的思考,放在任何时候尤其是这个有些麻木利益至上的时代,非常可贵!许先生一直没变,终于理解他所谓的带着偏见看世界,因为世界不能顺从,理想主义必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必然与墨守陈规的轨道有所偏离。????离开大学快10年,思考自己,检视自己,只希望自己不够麻木
评分许公子对于大学的意见是我心里一直认可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压力好像并不允许我们浪荡下去,即使我在大学里虚度了四年。读到他描写北大的一天的时候,好像就在说我当年的生活,原来北大也是有丧逼,怂逼的哈哈哈。不过,还是不要怀念青春,这样我们就永远都是那样。
评分也就比我的高中作文好一点吧。自恋到极致,文字极其酸臭。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成为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另外,我真的厌恶大学校园里穿拖鞋吃饭上课的习惯,当然除了去澡堂和游泳馆,或者取外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