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李澤厚 思想史 中國哲學 思想 近現代史 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 近代史 中國
发表于2025-02-02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澤厚(1930-) 美學傢。長沙寜鄉人。194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職,1978年起任研究員。1982-1983年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美學研究,是中國美學學會副理事長。近年主要在國外講學,是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著有《美的曆程》、《中國美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世紀新夢》等。
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評分李澤厚的思想蕩情冗雜,收束前人論述,現代曆史進程有瞭可追溯的清晰邏輯進程,可以窺見以馬剋思的思想為指導的底蘊,在啓濛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下,社會現實更大決定瞭思想的流變~,李先生留下的思考一點也不過時,或許假以時日留待我重整旗鼓
評分李澤厚對中國思想史的深刻分析,可以讓人更好地理解現在的社會思潮,文化問題
評分此前涉及的論述都是對李的“雙重變奏”的變奏或解構.. 在1980年代的新啓濛語境下的論述邏輯明顯,但雙重變奏確實影響瞭後代人的進一步思考,尤其是思考新文學與傳統的關係更是開拓性的。由前史(辛亥)的政治覺悟轉為新文化的倫理覺悟,又迴到階級鬥爭的政治覺悟,士大夫的廟堂情結、心理結構、行為模式,實用理性和社會實踐的結閤。雖然名為“封建主義的集體主義”,反封建(資本主義)的過渡的不徹底性沒能根本摧毀心理結構,不自覺間設定瞭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提,延續到後麵“中體西用”的提齣。第三部分的“創造性轉換”的傳統也局限於儒傢思想心性結構,忽視瞭革命中國的傳統,論述邏輯上前後抵牾。《二十世紀中國文藝一瞥》論及蘇曼殊的“有情”可作為傳統的庚續的例證,對照《覺醒與逃避》;魯迅的“死”、悲涼孤獨、鬼在當時也是富有洞見的
評分我個人挺喜歡李澤厚的風格:論述高屋建瓴又一針見血,文筆簡潔清晰而又深刻有力。救亡已經完成,理論上應該要把未完成的啓濛繼續下去,但是現在偏偏又齣現瞭許多不利於新一輪啓濛的復雜條件,掩捲一嘆。
本书最大的主题其实就是“启蒙”和“救亡”最终,现代性的“启蒙”无奈地臣服于时代性的“救亡”之中,因此中国现在诸多的社会问题依然与这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息息相关。李泽厚认为现代性的未完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悲剧,此话确实很有道理。虽然有这么一个大主题,...
評分 評分梁文道:今天我们讲到“五四”,往往指的不是一个狭义的政治性事件,不是1919年5月4号那天发生的事儿。还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内容比较庞杂,然后参与的人员非常的多样化这么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综合性的运动。那么在这个运动,我们后来90年来,不断有人提出各种各样...
評分 評分一开始是在另一本《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上看到其中的一节《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顿时就觉得醍醐灌顶,分析的太透彻了!“近代中国总是这样,救亡压倒了启蒙运动。”是的,甚至到现在,公民启蒙还是没有多少根本的进展,封建主义的大家长思想仍然残留在不少官僚的深...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