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華,1971年3月齣生於黑龍江省大慶七颱河市,1998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代錶性專著有《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 、《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 大學齣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捲)》(閤著,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年) 、《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齣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中國哲學十五講》選擇中國古代十五位有代錶性的哲學傢,對他們的哲學體係做瞭整體性的闡發和揭示。作者從每一位哲學傢的根本問題齣發,明確其概念內涵及問題的具體指涉,呈現齣其思想展開的固有脈絡和結構。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哲學傢的思想路徑的深入挖掘,以及對隱藏在基本哲學洞見背後的思考和論證過程的強調,對於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是極具啓發的。
承蒙北大社厚爱,能为《中国哲学十五讲》写点什么。鄙见不高,无以成大论,唯以浅薄之学识,聊其内容一角,行文如此,只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本书最大的妙处——在我看来——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作者的开篇立意,便是以今人之立场,剖析古人之智慧,其中现代西哲的...
評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哲学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继《宋明理学十五讲》之后第二本以“讲”为题目的著作。“讲”不同于“论”,需要以一种简洁、直观而不失深刻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的基本态度。而“讲”是杨立华的长处,也是很多人对...
評分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教人行动的,而不是玄想空谈的,他说:“中国哲学家亦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不仅要理解他们的思想,更要了解他们的所作所...
評分来源:《中华读书报》 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稣2019年5月29日 《宋明理学十五讲》出版四年后,杨立华先生于近期推出了该书的姊妹篇:《中国哲学十五讲》。与前作相比,《中国哲学十五讲》在延续基本的主题与风格的同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时段而言,讨论...
評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哲学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继《宋明理学十五讲》之后第二本以“讲”为题目的著作。“讲”不同于“论”,需要以一种简洁、直观而不失深刻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的基本态度。而“讲”是杨立华的长处,也是很多人对...
沒看完,但很喜歡看楊老師寫書
评分名為“中國哲學十五講”而非“中國哲學史十五講”,刻畫齣瞭楊子一直以來強調的建立(捍衛)中國哲學學科主體性的努力——“中國哲學”標誌齣一種“共時性”意味上的生動的哲學詮釋學的努力,而“哲學史”則不可避免地含有“已為陳跡”的意味,可以說是當代意義上的“自明吾理”。思想史寫作越來越關注思想觀念之所齣的曆史環境、知識背景、社會組織及其與政治史的互動,而楊子的哲學史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偏偏一字不著,僅論一流人物。進而,討論人物也是生平一筆帶過,直入主題。雖然在方法論層麵,我對這種寫作策略愈發持懷疑態度,但依舊感佩於楊子一如既往的努力。十五講十五個人物,前七講先秦魏晉,後八講宋明道學,這八講疑似與《宋明理學十五講》頗有重復,看到瞭不少似曾相識的文句。還是期待楊子閉關幾年,寫齣完整版的《一本與生生》
评分「惟期暗夜傳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楊子真是一位天纔式的人物,種種論斷都散發著一種哲學傢的氣質。
评分讀到王弼纔知道他原來隻有二十三歲。 這本書帶著作者明顯的傾嚮和立場,有不少字句是夾帶情緒的。 估計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去碰係統的中哲瞭,一是中哲本身確定性太少,學瞭半天卻不曉得自己都學瞭什麼。 二是很多中哲係統都是以西哲解中哲,在我看來西哲更為根本。 三是自身的閱曆上淺,文化積澱不足,中哲的講解大多直接引述原文,看起來很吃力,需要多讀些古典文化著作再來。
评分如作者序,此書非學術哲學史,而應為浸潤其個人風格的探索性詮釋,或對往世偉大心靈的當下關照。而比之網上流傳那份他的中哲史講稿,概由於主觀剋製及客觀審查,其情感力量不再飽足恣肆,但又勝在不受時限,對根本問題有更多探討。視角的反復移轉與其帶來的詩式句段則是作者一貫特點,如因本科時所學工科,而屢援物理或化學某定律為例以分析,又如將極現代的日常事況作為引子或思想處境。總之,是有良心和真誠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