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的第一代教授,亦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堪称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史学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把握。他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论”。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撰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著。本书则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正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史学著作烂熟于胸,方能这样如数家珍般地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每一本中国的史学著作的优劣、特色都能一一加以评点。读之,真可谓获益匪浅。故特约请马彪先生翻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近数十年来,近代日本东洋史巨擘内藤湖南(原名虎次郎,1866—1934)的论说日益引起世界学者的注意。他最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成为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一大范式,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内藤不仅对中国史有深湛的研究,对中国史学也有独到的见识。最近,马彪教授译的内藤湖南《中...
评分相对于海外汉学译丛的热潮来说,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的译介仍停留在“零星”阶段,至今没有一个译丛的出炉,比如说日本与韩国的《史通》学、章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可惜没有译丛,就连一本很重要的论文集(Beasley, W. G., and Edwin G.Pulley blank,Historians of China and ...
评分相对于海外汉学译丛的热潮来说,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的译介仍停留在“零星”阶段,至今没有一个译丛的出炉,比如说日本与韩国的《史通》学、章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可惜没有译丛,就连一本很重要的论文集(Beasley, W. G., and Edwin G.Pulley blank,Historians of China and ...
评分相对于海外汉学译丛的热潮来说,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的译介仍停留在“零星”阶段,至今没有一个译丛的出炉,比如说日本与韩国的《史通》学、章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可惜没有译丛,就连一本很重要的论文集(Beasley, W. G., and Edwin G.Pulley blank,Historians of China and ...
评分近数十年来,近代日本东洋史巨擘内藤湖南(原名虎次郎,1866—1934)的论说日益引起世界学者的注意。他最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成为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一大范式,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内藤不仅对中国史有深湛的研究,对中国史学也有独到的见识。最近,马彪教授译的内藤湖南《中...
阅六朝隋唐五代宋章节
评分相对来说比较好读的中国史学史。没有拘泥于单篇历史著作的剖析,注重历史著作的时代环境,重视史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如在唐宋变革期间,指出史学的衰败,世袭、家学的史学不复存在,正确史料的形成失去保障,史学受制于权力,与中国一元君主专制政治的转变呈现同步的趋势,直到《通鉴》帝王学式的历史编纂。本书于明清史学尤为详细,但是读起来感觉又过于驳杂,相较而言,六朝史学则没有足够的介绍。
评分看的我抓头啊....话说孔夫子什么时候作《春秋》是为了发扬自己的素王思想?这一点我持保留意见。除此以外湖南君以渊博的中国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史学素养给我们讲了个史学史上下五千年,其中唐宋变革论对于今天影响甚大。可惜这本书读到明朝我实在读不下去了,太累,先马克了,以后回来接着看.....
评分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研究史学史必读。 此书内容集中,叙述有总的框架,和一些中国史学史作品相比,内藤湖南显的更具创新意识,但其叙述偏口语,虽容易理解,但也导致其内容显得有点粗疏;同时目录虽有条理,但实际写作中,很多穿越之语,给人以杂乱的感觉。对于唐宋史学变革说,其内容从汉到元一直贯穿,这也说明其叙述轻形式而重问题重内容,叙述具有宽泛性。其感觉出发所引出课题的方法,对我国要籍解题式的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参考。
评分渊博,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