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莲·威伦斯
丽莲·威伦斯的父母来自俄罗斯,她自幼生长于上海的法租界,并在那里的一所法语学校接受教育。移民美国后,她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曾在波士顿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目前已退休,但仍时常讲述她在中国老上海的故事。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
丽莲·威伦斯 著 刘握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921 定价:48.00元
作者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侨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读完此本书用了一个上午时间,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的,从总体上可读性比较强,作者以记录文字形式通过叙述她作为俄裔犹太人的父亲为了躲避在自己祖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反犹暴力运动,和妹妹决定离开那个国家,几经周折,最终独自一人来到中国上海(外国人管辖的法租界)居住下来...
评分对上海的记忆与怀念,更多的是对曾经享受治外法权的特权地位与享受中国人服侍的舒适念念不忘,甚至作者姐姐在美国生下两个孩子后,还想拥有个中国老阿妈来照顾孩子。作者在书中后面一段虽然反思了殖民主义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与愧疚,但是全文中还是不时的流露出作为一名白人的...
评分对上海的记忆与怀念,更多的是对曾经享受治外法权的特权地位与享受中国人服侍的舒适念念不忘,甚至作者姐姐在美国生下两个孩子后,还想拥有个中国老阿妈来照顾孩子。作者在书中后面一段虽然反思了殖民主义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与愧疚,但是全文中还是不时的流露出作为一名白人的...
评分初次萌生将这本书加入备读书单的念头是在译者刘握宇在我们学校的一次讲座,主题大概是“战时上海的三场人生交错”,穿插着包括丽丽的故事在内的三场发生在战时上海的人生故事,那个时候在为宁波文化的展览做准备,对地区历史极感兴趣,同时作为上海人又深感遗憾从未像研究宁波...
评分从作者笔下,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上海,看到了能够生活在法租界的犹太人白人家庭,看到了他们的教育,他们维持财富生活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离开上海的各种努力和奔波。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路名,地方,为我的老上海历史文化之旅又增加一个清单。
评分殖民时代的上海。光怪陆离的世界主义城市与乱世中汲汲营营苟且求生的中国百姓。
评分噢,复兴公园啊,法租界啊,免费的音乐会啊,一意孤行啊,爱情啊,喔。
评分【在教学楼大厅里读这本书,被巡考老师看见,立马冲过来问我看什么书,知道之后便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以色列建国以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乡,而只有在中国的犹太人大多留在中国没有返乡?】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从思想信仰层面,比如中国文化的世俗力量...但其实看完丽莲的回忆录,答案很简单。能回以色列的都回去了,不想回去的大多想去美国,但因为办不到签证,只好滞留在中国,而中国当时政治局面混乱,政府并不管外国人,所以外国人的处境相当宽松,也算是聊以慰藉。之后管制变严,能跑的都跑了,实在跑不掉的就被管制,很少有心甘情愿留着的。所以说往往国家建构的宏大命题最容易被小人物的回忆录给击碎
评分出人意料的精彩。看了开篇就发现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回忆,而是掌握了大量背景资料,很多事情还实地核查过。叙事节奏和文笔也非常棒。最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具有反思性观照,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的过往并不掩饰,也不做太夸张的抨击,而是诚恳地内省,使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殖民地经验”书写,彻底摆脱了“白种人视角”。读到最后才知道,作者去美国后获得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果然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