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
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廷奖(Whiting)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文/严杰夫 很多人都还记得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的《再会·老北京》(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书中勾勒了一片老北京胡同的最后岁月。几年后他又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另一片土地——东北。 东北近年来常出现在人们的热议中。它特殊的乡土文化、曾庞大的国有...
评分高中时的一节作文课上,一个女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到“我手里捧着拿铁...”,是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打断她问道:“拿铁是什么?”女同学弱弱的回答:“是一种咖啡。”“为什么叫拿铁?”女同学回答不上来,我知道她并没有喝过拿铁,不知道为什么叫拿铁,因为我们都没喝过,那...
评分 评分michael meyer是跟Peter hessler常常相提并论的两个,做peace cop志愿者来到中国,并专门写中国有关narrative nonfiction的作家。不得不说Micheal真的比Peter文笔叙事的可读性差很多,啰嗦,主题不突出。 但是这本书我愿意打五星,因为几十年来我一直寻找的所谓我家乡的历史,...
评分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读一本合适的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东北游记》就是这样一本书。发现它的契机要感谢同是译文纪实系列的同一个译者负责的另外一本书——《鱼翅与花椒》,也是一本由来到中国土地的外地人书写的散文游记,能从题目就看到它讲的是中国各地的美食当然兼带对风土...
何伟是天花板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作者一看就是专业作家,文风成熟,叙事角度也比较舒服,虽然不免笔尖上蘸一点玫瑰色,但基本能抓住当代东北的神韵,一些细节非常传神。中间穿插的历史写的浅白易懂,适合随便看看,但是需要注意部分史实和地理信息有错误。
评分买书要趁早。
评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迈克尔·麦尔笔下的“满洲”像一块烙了许久的饼,一面是金黄色,如同异乡人的新奇想象,让人忍俊不禁;一面是焦黑,渲染着历史不那么鲜亮的油渍,沉重不堪。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前身,是无法缓和的执念。
评分写荒村那些事的时候还挺逗挺东北味,但是夹了好多好多历史,虽然作者引用了很多文献,译者再翻译回中文也很用心,但是看大段大段历史文献就会睡着,分了好几周才看完这本,中途差点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