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开创者,当代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以“深描”方法进行“文化解释”的学术实践在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法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
《地方知识》是格尔茨代表作,于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全书涉及从艺术、常识、卡里斯玛到自我人观的论题,曲折迂回,文采飞扬。其中,尤以作者在东南亚和北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地方知识的立场戳穿了现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话,启迪了中国上世纪末的“法治本土资源论”。这种地方知识的立场,亦足以与中国古人的“千灯互照,光光交彻”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理念及共生思想相呼应。
文献梳理 一、 导言 1. 背景:宏观上,法学和人类学都是从局部事实得出普遍原则的学科。虽然已经有法律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和法律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law)研究,但法学和人类学对彼此缺乏深刻了解,各自的“老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2. 方法论:寻找出法学和人类...
评分文献梳理 一、 导言 1. 背景:宏观上,法学和人类学都是从局部事实得出普遍原则的学科。虽然已经有法律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和法律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law)研究,但法学和人类学对彼此缺乏深刻了解,各自的“老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2. 方法论:寻找出法学和人类...
评分(最终发现其他成分更多,对于常识,格尔茨从发生学追根溯源,这一点和福柯的路径较为相似) 导读一 王海龙 阐释人类学已渗透到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哲学、宗教学、心理学、民俗学、神话学、文学批评、剧场学甚至电影、美学等。其超越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成为当代人类学...
评分文献梳理 一、 导言 1. 背景:宏观上,法学和人类学都是从局部事实得出普遍原则的学科。虽然已经有法律人类学(legal anthropology)和法律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law)研究,但法学和人类学对彼此缺乏深刻了解,各自的“老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2. 方法论:寻找出法学和人类...
评分文化存在着很多种,任何文化都应该被尊重,无论这种文化是虚的还是事实存在的,文化发展到如今,可以说就我们已知的就有很多很多,谁敢坦言所有的问题都知道呢。所以我们在读到任何一种关于文化的书的时候都应该有一颗尊重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只能说读过
评分格尔茨文笔太好文学哲学底子又够厚,这本讲座编成的选集把他的文字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篇都能让我笑的肚子痛(尤其是序言和讲常识的两篇,地方知识也很逗),但也因此让我很难集中注意力。常识和地方知识的两篇印象比较深。译者太有才了,文笔和词汇量都强的惊人,比连梗都看不出来的真不行同学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评分亚马逊
评分台译吗又是……
评分八十年代的格尔茨慷慨、坦然而少有偏见,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永远的Ethnographer。我也多希望,世上能有如格尔茨所倡导的学术氛围,让「出自一个蚂蚁窝」的智慧能博得世人青睐,并为我谋一个饭碗。归根结蒂,格尔茨的理想同列氏又能有多大的殊异呢?后人关于其方法论是否具体可行或者其是否缺乏历史观照的讨论显然过于焦躁而失其本心,但在美国人文科学鼎盛时期活动、崇尚自由讨论的格尔茨是否又曾预料到人文学科的政治经济地位在新时代的又一度衰落?相比之下,最为关键的乃是这个问题: 时至今日,当地方的土著们均主动言说并记录的时代到来,民族志式的核心价值是否既非科学理论的观照,亦非对当地人思维的诠释?后现代本体论转向的进行时,如何再度综合两者走出新的道路?最后,只有这样的译本才配得上格尔茨顶尖的文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