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bey),英國博物學作傢和主持人,緻力於探討自然和文化的關係,20世紀80年代曾任英國自然保護委員會顧問,2011年被選為皇傢文學學會會員。他憑藉《吉爾伯特•懷特》榮獲1986年惠特布雷德傳記奬,暢銷作品《植物大英百科全書》榮獲大英圖書奬等多項大奬,《免費的食物》《非正式的鄉村》《黑暗中的鳴叫》等著作皆獲高度評價。他還是《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園藝專欄作傢,英國廣播公司電視係列片《來自鄉間的明信片》的總撰稿人和製片人。
理查德·梅比:當代不列顛最偉大的博物學作傢
一部跨越園藝、文學、曆史的典範之作!
雜草的傳奇故事 野性從未走遠……
雜草是某種類型的植物還是一種人類的思維?它們是生物品種還是文化的産物?它們為何存在?如果沒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英國博物學作傢理查德•梅比講述瞭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四處流浪的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製和被不公平地對待,又是如何衝破文明的邊界並影響人類對自然的看法。理查德•梅比一方麵為自然界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一方麵從曆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鈎沉雜草與人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立足英國本土的雜草變遷史,卻勾勒齣全球化視野中一幅包羅萬象的野生植物遷徙和狂歡的圖景。
一本包含了植物学,文学,历史,地理的博物学书,提及了300多种植物的杂草书。很有厚度的书,内容丰富,逻辑也很清晰。 在北京市区,其实杂草挺少见的,都喜欢平整的草坪,要么种一些盆栽植物,于是整个生态多样性一塌糊涂。记得奥运村附近有一块地,不知什么原因荒废了几年,...
評分植物们本来生而平等,且都是独具特色的。只是在人类眼中,它们被明确划分为两类,可栽培种植的“有益植物”,以及没用的杂草。虽然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这个分类未免有些讽刺,但是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最终决定啦,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是我们说了算。 有益植物大片生长在人们喜欢的...
評分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唤起我不少儿时的记忆。它是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 梅比是一位英国博物学作家,开始看封皮时,以为是本植物自然类的科普书籍。看过之后却发现这并不冷冰冰,反而充满温情。作者对文明和自然深层思考,并展现对这种野性难驯植物深沉的爱意。 记得小...
評分假如杂草有灵魂,一定会央求我们人类叫它们的别名。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在他的大作《杂草的故事》中告诉读者,生长在地球各个角落的数不胜数的杂草,除了有一个让草木白痴过目就忘的学名外,大多数都另外有别名,比如,在亚述人的词典里虞美人又叫“土地的女儿”,丹麦...
評分書中對於“雜草”的定義十分令人深思,正是這種人本位的産物導緻瞭韆百年來各種植物在“雜草”的名目邊緣左右徘徊,大自然經曆瞭數萬年的演變和輪進,萬事萬物原本各有分工且相互製衡,如今卻麵臨著被人類的喜好和功利性所審判,而在淵博的自然麵前,人類卻又顯得那麼無知而短見,這正是無數年來天災人禍的大抵淵源。“生活不可能那樣整潔光鮮,一塵不染。雜草能讓我們再次學會如何在自然的邊界上生存。”,這樣的真理絕不僅僅適用於人類對於自身之外事物的態度,同時也適用於人類自身對於社會認知與認同間所産生的刻闆與偏見,我們在麵對自己所不熟知、不習慣的事物時所慣性産生的對抗態度,又有多少讓我們自食惡果?雜草的定義取決於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倘若有一天人類文明消失,自然會平順地接管一切,仿佛我們從未存在過般
评分雜草文化史。
评分關於雜草的文化思考。此前我一直把雜草視為“既然長在那裏定有它的理由”,即使以前極少見到的如月見草、小花山桃草、一年蓬和商陸,從未把它們的齣現與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等聯係起來思考。看一本書,得到啓發就值。
评分環境倫理學告訴我,任何時候、任何場閤下站在道德高地上發錶的評論都是傲慢的;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旁觀者的身份。書中的手繪插圖看得我頭暈,後來發現這不是作者在緻謝中提到的“精美的插畫”。。。扣一星= =最喜歡的一句“頑固守時可能是它們最惡劣的品質,但這也是一種讓人安心的提醒,告訴你生活還在繼續。”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書,圍繞中心論點”雜草作為邊界”展開,自然與文化角度都有兼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