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躍於中國,曾任職《大陸報》,後主辦《中國論壇》雜誌。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與魯迅等人關係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1980年曾到中國訪問,拜訪宋慶齡、丁玲與茅盾等人。28歲即寫成探索1925—1927年中國革命的經典作品《中國革命的悲劇》,其間曾赴挪威訪問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亞洲殊無和平》、《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等。
譯者介紹
鄧伯宸,颱灣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現為《新觀念》雜誌專欄作者。曾獲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譯作包括《丘吉爾的黑狗》、《時間等候區》、《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中的騙局》、《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會》等。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隻有26天。
美國人《群氓之族》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衝突,已經導緻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衝突、伊拉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係統越來越普及化,對於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於分裂。麵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本書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曆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衝擊。作者返迴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麵,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緻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衝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曆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點名的族群衝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衝突。
个体从其被母体孕育之时就已经以基因记忆的方式被打上了一些标签。身体特征、家庭谱系等原生性因素搭建起来的初级连带网,使它在未出生时就与世界上某些群体存在着联系。这种以原生性因素为基础所形成的初级连带与在政治利益、经济关系上建立起来的联系相比,前者更加稳固。这...
評分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如果说人出生时是生为单个人的人,但出生后便自然归于某些集团,家庭、民族、国家、肤色甚至宗教信仰等等。 那么人又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是人无法独立在大自然以及竞争化社会生活,所以必须结成团体,本书就是解析这种现象。其实我觉得当今的台湾和香港所谓...
評分对于国家,民族,种族,我们有多少爱,而这爱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种族的恨.远古时代,生存要求我们互相为敌,而今,我们还是刀戈相见.究竟是物质存在的需要,还是人类天性的使然?
評分 評分老实说,我被极大的震撼了。 所谓的读书的快感, 大概就是这样了。 本科时,自个儿在那读克氏的《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读得津津有味, 对自己无聊化的人生, 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去无聊化。 我深深的觉得那本书对我的影响直至今日。 而这次的《群氓之族》反倒把我拉回了初中时...
3.5。國際視野開闊,學術能力差些。
评分這是一本常常被忽略的書,比起《狂熱分子》、《烏閤之眾》,它當年選取的議題太過超前。但在當下,這本討論族群問題的書稿,真的值得大傢認真一讀。它足夠嚴謹,又深入淺齣,從概念齣發,卻有曆史性的觀照,對理解現在世界各地嚴重的種族衝突提供瞭非常好的視角。
评分族群之爭的套路
评分族群之爭的套路
评分其實完全可以讀完前兩章然後說影響姆庇之傢有如下幾個因素【3-9章的標題】,最後再讀第十章,全書知識量倒是很豐富,但邏輯和結論一般,敘述的冗餘囉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