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我几年间读到最精彩的文论,从波德莱尔引出的巴尔扎克、爱伦坡、雨果,乃至马克思都神采奕奕,风朗俊才。 但我怀疑是翻译本人没读过巴尔扎克和雨果,乃至出现很多作品名,章节名的低级谬误。 大名鼎鼎的戈蒂萨尔居然和高老头搞混了,邦斯舅舅被译成了米多外甥...
评分 评分“拱廊街”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巴黎出现的一种商业街区建筑,它两边是店铺,其上以玻璃拱顶连接为一体,本雅明以“拱廊街”作为他宏伟计划的名字。在《拱廊街计划》的提纲中他描绘这个新近发明的工业化奢侈品:“光亮从(拱廊)上面投射下来,通道两侧排列着高雅华丽的商店,...
评分读后盍书,细想巴黎为何吸引本雅明,他同波德莱尔身上相仿的文人的破坏型属性。忍不住将本雅明与稍前西美尔比较,都极善于从体验和碎片中去透视,西美尔是作心理和社会学分析,本雅明则进易懂难,他的写作太像寓言,很难揪出概念的具体所指,但它们却又因基于经验和敏感洞察而极具说服力和冲击力。
评分如果一个人的知觉感受、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正契合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潮流,而不是渴求开辟新价值与永恒真理,那么很大程度上,他将会度过幸福而富有活力的一生。而那些与之迥异人,恰恰因为他们这种不肯随波逐流的选择,才能锻炼其真正凝视时代状况的能力,铸就他们成为人类历史的先驱与引路之人。本雅明对这种现代性生活碎片下的震惊体验所带来的灵韵缺失,以及非意愿记忆的断裂的先见之明,令人惊讶。
评分慨叹于本雅明构造出的庞大隐喻世界:城市漫游者与人群,经验和灵晕,机械与震惊,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中间层次……硬读了下来还不能很好消化掉这些概念,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结合起来更是让我晕头转向,不过现在再读《恶之花》不仅仅停留在“感同身受”,也能更好地把握住现代性之初的特殊经验,会有更清晰的脉络,把一些阅读中很模糊隐微的感受历史化具体化。
评分慨叹于本雅明构造出的庞大隐喻世界:城市漫游者与人群,经验和灵晕,机械与震惊,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中间层次……硬读了下来还不能很好消化掉这些概念,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结合起来更是让我晕头转向,不过现在再读《恶之花》不仅仅停留在“感同身受”,也能更好地把握住现代性之初的特殊经验,会有更清晰的脉络,把一些阅读中很模糊隐微的感受历史化具体化。
评分没有获得很多我需要的东西,但是本雅明确实牛逼,翻译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