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維恒(Victor H. Mair)
1943年生,哈佛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著名漢學傢,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係教授、賓大考古及人類學博物館顧問,還擔任京都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兼任教職;精通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被認為是當代西方漢學界最具開拓精神的學人,著述宏豐,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語言文學、中古史、敦煌學。
附:
梅維恒的學生如此評價的學術成就:“梅維恒一直大麵積撒網,他能透過我們在課堂上閱讀的文獻,不斷以他齣人意錶的觀察來讓我們感到驚奇。今天,人們總是以跨學科的名義來試圖仿效世界主義,但對於那時的梅維恒而言,這並非時尚:他隻是擁有難以饜足的求知與開拓的欲望。無疑的是,突破界限是我們這位導師主要的學術風格,這種風格不斷從地理、範疇方麵追問哪裏是這些邊界之所在。盡管從不玩弄時髦術語,但梅維恒卻一直追問著這樣的現象與議題——它們都涉及到多元文化、復雜性、他異性及底層,他又能對其工作加以認真的語言分析。語言學常被認為是十九世紀的遺留之物而被唾棄,而梅維恒證明瞭語言學的成功,因為以其探討瞭二十一世紀的議題。”(Victor has always cast his nets widely, and he could routinely amaze uswith observations far afield from the Chinese text we were reading in class. Todaypeople often attempt to simulate this cosmopolitanism under the rubric ofinterdisciplinary study, but for Victor, it was quite untrendy: he simply hadan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knowledge and pushing boundaries. Indeed,border-crossing has been our mentor's dominant mode of scholarship, a mode thathas constantly interrogated where those very borders are both geographicallyand categorically. Though never sporting fashionable jargon, Victor has alwaystaken on phenomena and issues that engage aspects of multiculturalism, hybridity,alterity, and the subaltern, while remarkably grounding his work in painstakingphilological analysis. Victor demonstrates the success of philology, oftendismissed as a nineteenth-century holdover, for investigatingtwenty-first-century concerns.)
本書全麵描繪瞭中國文學傳統的各類景象,且以世界文明史、文學史為參照。年代跨度自遠古迄當代,而敘述對象還包括瞭中國港澳颱地區作傢、海外華人的文學作品。首次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為主題劃分篇章,而第一篇章總括介紹中國文學的關鍵要素。每篇章內容以時間為序,獨立成篇,其中涉及到的話題包括:相關作品的曆史背景、流行文化的影響、佛教的衝擊、女性的角色、與少數民族文學語言的交流,等等。
西方漢學界公認的中國文學史經典讀本
本書在英語世界享有極高的口碑,近年來一直是作為瞭解中國文學史的必備參考讀物;
重在闡述中國文學中的議題,省略瞭不必要的原文徵引,敘述流暢,也適閤一般讀者閱讀;
主編梅維恒在國際漢學傢享有極高的地位,他的博大、奇妙的視野使得這部著作的格局不同於現有的文學史著作。
全麵敘述全球華人的文學創造,算得上是首部全球華人文學史。
季羨林生前推薦引進,齣版社曆時十年周摺*終翻譯齣版
匯聚全球*漢學傢,以國際化視野顛覆傳統研究方式
海外知名學者夏誌清、宇文所安、康達維、顧彬、李歐梵、王德威、白亞仁、白安妮、何莫邪、柯慕白、施文林、劉禾等聯袂推薦
《经济观察报 》2017-01-11 http://www.eeo.com.cn/2017/0111/296214.shtml 张全之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澳门大学兼职博导,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在西方久负盛名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终于有了中译本,使我们得以饱览它的真容。尽管在读它之前,我...
評分刚看到这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时,几乎惊呆了,正文竟达1200多页,不禁怀疑:西方研究者对中国文学能懂多少?他们该如何填满这么多页码呢?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但文学史这种研究方法却来自西方。 中国第一部文学史著作是1906年面世的《历朝文学史》,仅106页(共计4万字...
評分Part 1 1 Victor H. Mair 梅维恒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 2 Anne Birrell 白安妮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3 Michael Puett 普鸣 Harvard University, US 4 Paul Rakita Goldin 金鹏程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 5 Jeffrey Riegel 王安国 University of Sydn...
評分 評分除瞭體例之新外,可取之處不多。
评分第100頁有個錯誤,《左傳》是在《春鞦》結束後又寫瞭13年,而不是18年,結束在公元前468年,不是公元前463年。
评分吹吧吹吧……這好看麼……? 資料不少 眼界一般……
评分「成名要趁早」,在劍橋史中譯本之後再譯,受人詬病之處比比皆是,按照文體分章重迭往復、支離破碎,但草創之功還是值得尊敬的,有不少國內文學史限於意識形態而鞭長莫及的亮點。揮之不去的是論文式不統一文風的晦澀以及西方文論固有論點。壹陸讀#080
评分文學史看得不少,都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版本,第一次看西方人寫的版本,視角的確和以往看過的文學史不同,態度比較客觀,沒有那種“我天朝大國”的洋洋得意感。根據文體而不是時間斷代來講述文學史,也是一個不同於以往文學史的地方,但很多古典文體並不和現代西方文體相同,就免不瞭時長齣現重復敘述的狀態。而且,這本書都是以不同作者的文章組閤而成,就存在重復敘述,內容空泛,銜接不連貫等問題,有拼湊感。上古神話和詩詞部分是我覺得寫得最好的兩個部分,最糟糕就是現代文學的部分,那幾位作者一反前麵幾位客觀的態度,滿頁都是“不如我們西方”感(拽個P啊!),港颱文學的那兩篇,更是不知所雲!毫無西方學者一貫的嚴謹態度!費時2個月時間,閤著蝸牛讀書和紙質書,趕在上圖藉閱期內看完,緩一陣子去看《劍橋中國文學史》對比一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