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女,1964年生,"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毕业于军医大学,后转业至地方精神病医院做护士。
其代表作品有《种烟叶的女人》、《蜘蛛一》、《路上一盏灯》、《我们来写诗》、《内心世界》、《夫妻生活》等。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国诗年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最佳诗歌》等诗歌选本。
现居成都。
◎ 编辑推荐
1.三十年精神病院护士生涯的真实记录。对大多数人来说,疯人院是一种象征、一个在骂人与嘲笑时才会想起的字眼,小安则切切实实地在那里工作了三十年,见证并记录下疯人院里的种种欢笑与泪水、荒诞与离奇,难得的是这些记录不猎奇、不哗众取宠,而是有种众生平等的温情。他人的疯癫是映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如福柯所说,疯癫“揭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2.非虚构•四川话•寓言•喜剧•魔幻现实。小安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照顾了疯子三十年的诗人,著名作家韩东说“她想写得差都不可能”,她的记录干净、幽默、充满想象力,她无疑正是疯人院这一前所未有的题材的最好执笔者。本书部分内容为《南方人物周刊》特别专栏,著名诗人韩东、何小竹作序倾情推荐。
本书是小安在精神病院工作三十年后写下的疯人言行录。小安的精神病院,有一条落满樱花的小河,一座小桥,一座花园,疯子和护士们过着幼稚园般的生活,唱歌,踢球,吵架,生病,看电影,谈恋爱……
小安这样的写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无路可逃的,也就是说她想写得差都不可能,因为她从不想写得更好。小安是典型的“跌到高处”的人,而非那种向往好因而可以更好的作家。小安就这么写着,你就这么读着,于是就有福了。
——韩东
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小安永远是单纯的。因为她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从现实层面讲,就是她的工作单位,精神病院。从精神层面讲,就是她一刻也没离开过的,也是一生所寄托的的诗的世界。
——何小竹
《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连接两个世界的一座桥梁 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读完了小安这本描写疯子的书(很久没有读过这么简单好读让人手不释卷的书了),在彻底爱上小安的同时竟然也爱上了那些疯子,玉皇大帝,看门老头,安全局的李名••••••,真想找他们唠唠嗑,...
评分几年前我读过小安的诗集《种烟叶的女人》,豆瓣告诉我“2009年12月17日 读过”,我记得那是冬天。我一直记得这个诗人。小安的新书出来我马上买了,不过今天才读。 写诗的小安和写故事的小安口音不一样:写诗的时候她说普通话,写故事的时候她说四川话。这本书我是用四川话的腔...
评分精神科故事多。 被关进PICU的不只是病人,还有医生护士和实习医生。 一道铁门一堵玻璃墙,隔开病人和医生护士,睡在值班室里,常常想,那个特护病房关着的躁狂会不会把海绵墙撕烂了,那个杀了邻居一家的精神分裂会不会撬开铁门到医生区大开杀戒呢?带着这些疑问睡着,梦见躁狂...
评分一名精神病院护士的笔记,整理成这本杂记。粗略的看了下,其理论成分没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么严谨,文字更加随意。可以从另一种层面看看这群“正常人”的普通生活,蛮是有趣。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作者的文笔似乎有些恍惚,似乎其本身就是一个所谓的不太正常的正常人。...
评分读这本书,不得不潜意识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本书做比较。实在是因为后者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关于精神病方面的启蒙书,印象太深。 小安的这本书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女生的手笔。如果男性作家这种文笔的话,我只能说。。。好柔好梦幻= = 她的文字淡淡的,很直白,但...
大家都说好,怎么就是没被打动呢?
评分这书好看不仅是疯人疯语与哲思、诗意、想象力的亲缘关系,也在于作者摆龙门阵式的叙事,然而又是极干净极清爽,罕有方言俗语的叙事风格。写精神病人的书足够多,这一本的确特别,不猎奇不煽情,天然去雕饰,掩卷有余哀。
评分这本书,写得也太好了,看完之后,我觉得,我也羡慕得快成了个精神病。
评分看到最后有点难过,弄不清到底是他们糊涂还是我们糊涂。躁狂、躁郁、抑郁、精神分裂、被害妄想、偷窃癖、自闭症、钟情妄想、恋爱症……这个春天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面对或曾经面对过这样的问题,有些人闯过去了,有些人没有,他们永远留在阴影里,而你看着他们,像看到自己。
评分看到最后有点难过,弄不清到底是他们糊涂还是我们糊涂。躁狂、躁郁、抑郁、精神分裂、被害妄想、偷窃癖、自闭症、钟情妄想、恋爱症……这个春天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面对或曾经面对过这样的问题,有些人闯过去了,有些人没有,他们永远留在阴影里,而你看着他们,像看到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