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生于日本三重县的伊贺国。十九岁开始俳句创作生涯,曾拜俳句大师北村季吟为师,学习俳句,1861年改称“芭蕉”。他把俳谐发展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在日本文学历史的地位,可与紫式部比肩。芭蕉一生贫寒,酷爱行旅。作品有《奥之细道》、《嵯峨日记》、《猿蓑》等。
郑清茂(1933-)
1933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其间曾赴日研究。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萨诸塞大学,台湾大学日文系及东华大学中文系,为专精汉、和文学之知名学者。译有《平家物语》(译林出版社,2017)等。
川濑巴水(1883-1957)
日本近现代版画巨匠。作为日本“新版画运动”复兴的领军人物,在一生中共创作了600余枚版画,堪称近代风景版画第一人,被誉为“旅情诗人”“昭和之歌川广重”。川濑巴水为创作版画而到处写生,足迹踏遍全日本及美国、朝鲜等地。
日本古典文学瑰宝
纪行文学鼻祖之作
与《源氏物语》齐名的传世经典
全新图文版
≈≈≈≈≈≈≈≈≈≈≈≈≈≈≈≈≈≈≈≈≈≈≈≈≈≈≈≈≈≈
媲美杜甫之“俳圣” ❀松尾芭蕉
日本风景版画大师 ❀ 川濑巴水
台湾翻译家、日本文化专家 ❀郑清茂
梁文道 推荐译本
≈≈≈≈≈≈ ≈≈≈≈≈≈≈≈≈≈≈≈≈≈≈≈≈≈≈≈≈≈≈≈
品芭蕉之禅意俳句
赏巴水之细腻风景
五个月 两千四百公里 徒步日本岛东北地区
万物流转 人生如旅 浮世 梦醒 半路无形
一起行走“奥之细道”
感悟漂泊人生哲思
【前言】 此文乃轉載自林文月教授今年3月19日於聯合報上所發表的文章。中間敘述了她與本書作者之間,以及與日本文學、翻譯之間的綿密。雖《奧之細道》中文版早有簡體中文版(譯名為《奧州小路》),但與此書相比,似乎氣弱了些。相對的,也顯出了鄭清茂教授學貫中日的功力!值得...
评分李白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而诗思不断,佳作频出。杜甫也曾壮游华夏,诗才诗情得以激发。羁旅行役,历来是中国诗人的诗歌题材。而俳圣松尾芭蕉也因一部《奥之细道》,名动东瀛,传为佳话。 《奥之细道》,又译《奥州小路》,是松尾芭蕉偕弟子出游日本的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的游记,...
评分【前言】 此文乃轉載自林文月教授今年3月19日於聯合報上所發表的文章。中間敘述了她與本書作者之間,以及與日本文學、翻譯之間的綿密。雖《奧之細道》中文版早有簡體中文版(譯名為《奧州小路》),但與此書相比,似乎氣弱了些。相對的,也顯出了鄭清茂教授學貫中日的功力!值得...
评分阅读芭蕉,就想到那句“古道西风瘦马”。不过芭蕉却非天涯沦落的“断肠人”,而是苍凉又丰富的旅者,他戴斗笠,穿草鞋,着僧衣的样子是以苦为乐的飘然出尘。 写《奥之细道》时,芭蕉四十五岁,正值男人盛年。他凭脚力走完两千四百公里旅程,历...
只能两分,一分给原作,一分给川濑巴水的画
评分已购。四星半。游记散文,兼有零星俳句,配图亦美,译者的注释详尽得叫人感动~
评分配图很好,翻译我觉得不如郑民钦(尤其俳句一类诗歌翻译太现代了),注释详细。把一篇文章整成一本书的做法不够厚道哦。
评分感谢译注,获得了很好的科普。
评分一沓诗意盎然的旅人之思。很有唐宋散文游记的味道,从注解里能看到很多意向或诗句的化用确实是来自于唐诗。俳句的翻译严格按照“三五三”,随笔也用的文言文来翻译,注解翔实,日本文化典故与中国原诗词的追溯都很清楚,插画风格也非常细腻诗意。这几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与“武汉加油”之间的官方“正名”实在是太讽刺,这几句诗词里是一贯的日系化用啊,如果真要文化自信一点,也许还能往汉文化的向心力尚扯呢,现实来说也确实并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这么出口成章(还是汉字的章),而大陆也绝不会缺有古文修养、文学素养的人,与其说集中营里不写诗,不如好好问问自己为什么营造了一个不尚诗歌风月的舆论空间,以及是什么在治文之人与他们的“经世致用”之间创造不可跨越的鸿沟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