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生于日本三重县的伊贺国。十九岁开始俳句创作生涯,曾拜俳句大师北村季吟为师,学习俳句,1861年改称“芭蕉”。他把俳谐发展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在日本文学历史的地位,可与紫式部比肩。芭蕉一生贫寒,酷爱行旅。作品有《奥之细道》、《嵯峨日记》、《猿蓑》等。
郑清茂(1933-)
1933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其间曾赴日研究。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萨诸塞大学,台湾大学日文系及东华大学中文系,为专精汉、和文学之知名学者。译有《平家物语》(译林出版社,2017)等。
川濑巴水(1883-1957)
日本近现代版画巨匠。作为日本“新版画运动”复兴的领军人物,在一生中共创作了600余枚版画,堪称近代风景版画第一人,被誉为“旅情诗人”“昭和之歌川广重”。川濑巴水为创作版画而到处写生,足迹踏遍全日本及美国、朝鲜等地。
日本古典文学瑰宝
纪行文学鼻祖之作
与《源氏物语》齐名的传世经典
全新图文版
≈≈≈≈≈≈≈≈≈≈≈≈≈≈≈≈≈≈≈≈≈≈≈≈≈≈≈≈≈≈
媲美杜甫之“俳圣” ❀松尾芭蕉
日本风景版画大师 ❀ 川濑巴水
台湾翻译家、日本文化专家 ❀郑清茂
梁文道 推荐译本
≈≈≈≈≈≈ ≈≈≈≈≈≈≈≈≈≈≈≈≈≈≈≈≈≈≈≈≈≈≈≈
品芭蕉之禅意俳句
赏巴水之细腻风景
五个月 两千四百公里 徒步日本岛东北地区
万物流转 人生如旅 浮世 梦醒 半路无形
一起行走“奥之细道”
感悟漂泊人生哲思
作为泡澡读物,此书至少有滋有味读了下去。一来想知晓被李登辉憧憬无比的奥之细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也体味到唐风东渐,似曾相识的触感。芭蕉受到唐土汉诗的影响很大,单凡触目之景都会与想象中的唐土风物诗相较。譬如把松岛比喻成景色不次于西湖洞庭,再比如龙泉之刀...
评分在看这本《奥之细道》之前,我还真的是不知道原来还有俳句这种文学体裁。 俳句是为何物?它来自于日本,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写作形式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奥之细道》一书虽然是出自异域它邦的俳句,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评分阅读芭蕉,就想到那句“古道西风瘦马”。不过芭蕉却非天涯沦落的“断肠人”,而是苍凉又丰富的旅者,他戴斗笠,穿草鞋,着僧衣的样子是以苦为乐的飘然出尘。 写《奥之细道》时,芭蕉四十五岁,正值男人盛年。他凭脚力走完两千四百公里旅程,历...
评分李白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而诗思不断,佳作频出。杜甫也曾壮游华夏,诗才诗情得以激发。羁旅行役,历来是中国诗人的诗歌题材。而俳圣松尾芭蕉也因一部《奥之细道》,名动东瀛,传为佳话。 《奥之细道》,又译《奥州小路》,是松尾芭蕉偕弟子出游日本的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的游记,...
评分我第一次听说松尾芭蕉是在茂吕美耶的《物语日本》,知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李白,而俳句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唐诗,家喻户晓,松尾芭蕉的主要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将俳谐从和歌中真正解放出来。 额,当时的我,是完全一头雾水。 要了解这一切,首先你要对日本的文化有个概念...
美腻无比的书
评分松尾芭蕉先生的俳句独步天下,游记亦别具一格,读来通透清澈,如山涧小溪,可将浮华闹市中的万千繁琐,瞬间剥离。
评分书做的很好,插图好看,有书香,文句大抵也佳,注也佳。只是怀着见一个飘逸的俳人的心情翻阅,终于没怎么见着。看注文,有些个地方芭蕉夸大其辞,我想这要么是写旅行记的通病,要么就正是其“飘”的地方,一如李白,只是这些地方的神情也未见分明。
评分为松尾芭蕉而来, 得川濑巴水而去。
评分早就觉得庄因的画风与郑清茂的译笔很不搭。这本干脆全用川濑巴水,效果很不错,虽然简体竖排还是不太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