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
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怀廷奖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其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2001年,流亡海外多年的诗人北岛因父亲过世,获准回国奔丧。阔别家乡数载,作为一个在胡同中长大成人的北京居民,北岛却在家乡的高楼与街道中迷失了。他写道,十多年没回家了,北京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在我看来,那高楼林立的北京丑陋无比,与我的童年与我的青春时代...
评分作为一个生在四九城,长在二环边的北京人来说,麦克尔.迈尔的这本《再会,老北京》,目前为止是我见过的对于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的最接近真实的一本书。从大栅栏的胡同生活切入,历经了奥运时期大栅栏拆迁与重建,对北京建设不褒也不贬,就如作者所说的“用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
评分2001年,流亡海外多年的诗人北岛因父亲过世,获准回国奔丧。阔别家乡数载,作为一个在胡同中长大成人的北京居民,北岛却在家乡的高楼与街道中迷失了。他写道,十多年没回家了,北京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在我看来,那高楼林立的北京丑陋无比,与我的童年与我的青春时代...
评分首先谢谢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我和原书作者今天商量了一下,因为要删除内容的人很多,但删除内容本身不算很多。所以我们准备过几天放在一个大陆能上,但又不会被审查的网站上。到时候会发布在这个贴子里。 我这几天实在太忙,恕不能一一给要求的人发删除的内容了。 不好意思...
评分文/严杰夫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远不如何伟写得好。
评分本来觉得不着急看呢,没想到这么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也有些错误,我读得这么不仔细都还看见了两处。比如伪满洲国建立时间写成了1934年,应该是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才对;还有说老舍从《龙须沟》后再也没写过小说,也不对。《正红旗下》不是六十年代才写的吗。不过瑕不掩瑜,读起来特别畅快。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事,但是经常有莫名的喜感,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哈哈。
评分我于北京多少话不能说呢?东四十条拆的时候我在,现在读这本,想起来年少时的歌词——“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北京,就是这种说不出来的痛了。
评分在北京买的唯一一本书 读的时候自己到新家住了几天 从窗户看出去整个城市 从前往后都是高高低低的吊臂 对门的邻居我至今也不知道是谁 就在想太原这个两千五百年的城 除了可以用数字诉说还能用什么见证 小时候第一次去北京就住在前门的四合院 那是我对胡同生活最开始印象 甚至于08年之后每次到前门都觉别扭 直到今年第一次逛到杨梅竹斜街 在一家小店中听着那些街坊邻里聊着家长里短 看着马路上的居民来来往往 虽然已经连续开了几家小店 但整个街区还是活着的 它有自己的人情与故事 还有自己的更新与变化 有着那样鲜活又在濒临灭亡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自身难保的城市里 能听到最自嘲的笑声 也能看到最朴素的关怀 它没有什么逼格或者需要假装 寻常真是却也难得 现在想来若要怀念北京 最多的还是那些在电梯间与大妈闲聊
评分本来觉得不着急看呢,没想到这么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也有些错误,我读得这么不仔细都还看见了两处。比如伪满洲国建立时间写成了1934年,应该是1932年淞沪抗战之后才对;还有说老舍从《龙须沟》后再也没写过小说,也不对。《正红旗下》不是六十年代才写的吗。不过瑕不掩瑜,读起来特别畅快。虽然说的是悲伤的事,但是经常有莫名的喜感,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