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經熊(1899-1986),字德生,為現代中國政治和法學界頗有影響的天主教學者。他早年曾在天津學法學,1917年到美以美會創辦的比較法法學院就讀,同年領洗入美以美會。1920~1924年,留學美、法、德國,獲法學博士學位。曾發錶大量英文文章,並於1935年創辦英文雜誌《天下月刊》,作者在其刊物上發錶關於法律、宗教、哲學、文化、人生等方麵的感想和見解。1937年皈依天主教。1946年齣任中華民國駐羅馬教廷公使。
《超越東西方》一書為吳經熊用英文撰寫,於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紐約初版,此後先後被譯為法文、葡萄牙文、荷蘭文、德文、韓文齣版。這是他的自傳體著作,書中以一種靈性自白的筆觸描述瞭其人生經曆、及其宗教皈依的心路曆程。其思緒浪漫任運,題材涉獵廣泛,文筆優美典雅,多有驚人之見和神來之筆,堪稱中國現代基督宗教靈修文學之傑作。吳經熊以一種信仰的虔誠敘述瞭其對基督宗教的體驗、見證,同時亦以一種比較的視域論及其對儒、佛、道三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精神之真諦精髓的體會、見解。在他看來,“中國人是按照儒傢學說為人處世的,同時得到瞭道傢去世思想的平衡,但在他們內在的生活裏他們追隨的卻是佛教思想。”在此,儒傢思想的本質乃論及倫理關係,道傢思想關涉不可言喻、神秘莫測的終極實在,而佛教則以其“在片刻活齣永恒”的禪悟來讓人達到從此岸到彼岸、從緣起界到絕對界、從時間到永恒、從現象到實在的“過渡”。他認為,中國精神的最基本特徵,“是抽象與具體、普遍與個彆、最世俗與最脫俗、超越的理想主義與講實際的實用主義的結閤。”其實,吳經熊在這裏已體悟到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可以說,儒傢之道德哲學是以倫理學之途來追求眾生的和諧,著眼於社會人生;道傢之自然哲學是以生理學之途來追求自然的和諧,著眼於自然萬物;而佛教之精神哲學則是以心理學之途來追求宇宙的和諧,著眼於內心反思。這些追求在中國文化中殊途同歸,共構其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而吳經熊則引入瞭基督宗教信仰體係和西方文化精神傳統的參照,旨在達到對東方、西方的超越。其以嫻熟的西文來流暢闡述中國思想,本身更是體現齣一種中西閤璧、天衣無縫的和諧境界。
书评人/羽戈 如果你在这两年来到吴经熊先生的家乡宁波,随处可见一块城市标语,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前半句颂文化之盛,后半句赞商贸之达。最聪明的宁波人,往往能融二者于一体,集大成者,如余秋雨。 宁波文化最繁华的时节,当属明清。方孝孺、王阳明、范钦、...
評分 評分《超越东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是吴经熊52岁时完成的自传体著作,反映了吴经熊皈依天主教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吴经熊开篇就抄录了圣保罗的一段话:“‘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接下来他又说:“圣保罗的这些话引...
評分《超越东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是吴经熊52岁时完成的自传体著作,反映了吴经熊皈依天主教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吴经熊开篇就抄录了圣保罗的一段话:“‘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接下来他又说:“圣保罗的这些话引...
評分整理书柜时偶然翻出了这本读研究生时从一位信教的同学那里复印来的书。心情使然,花了几个晚上,读完了。惊叹于吴博士的渊博和睿智,更钦慕他皈依基督教后那种内心的安宁、幸福和对上主真挚的爱。我们日常向往的美德,似乎都在宗教情结的完全笼罩之下。怀着对上主的爱,自信、...
很讓人觸動,所謂學貫東西,所謂理性靈性,未必有答案,但是必然有啓迪。
评分本書最先在羽戈百年孤影中看到(同推薦),其中介紹吳經熊的篇章使我激動瞭好幾個晚上。最近終於將他的一些著作找齣來看,這其中自然也有對於基督教感興趣的原因。這本書不是一本自傳,而是一次“靈魂之旅”的記述,因此作者人生中很多令人感興趣的大事都未詳述,不免有些失望,但也不會太過失望,因為作者其他關於信仰的敘述彌補瞭這些缺陷。吳經熊的信仰公教的曆程是異常麯摺的,他之所謂超越東西方,在他認為即是朝內的,並引耶勒米亞的話“在我們存在的核心處有一個虛無之深淵,我們最好通過與無限者的接近來抵消它,該無限者也在我們存在的核心處。”這裏有點異議處即錢穆先生曾錶達過中國文化是內嚮的,則超越實際還是屬東方的?然而除去東西方之爭,吳經熊所言”我們隻需要用真理之篩過濾掉異教觀念,便可發現金粒並去除其雜質“倒是溝通東西關鍵
评分若以改革宗的神學思想為標準,吳經熊的不少觀點仍失偏頗。有些是文化基督徒的影子,有些是後殖民主義的痕跡。不推薦初信者閱讀。然而換個角度,除瞭史料價值以外——幫助我們窺伺到那個時代的中國基督徒的信仰狀況——本書也證明瞭一點:對獨一真神的信仰,不需要以神學上的完全純正為條件。
评分“時間的意義在於喚起永恒 (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i m e i s t o e v o k e E t e r n i t y ) ;漂泊的意義在於喚起傢鄉 ;知識的意義在於喚起無知 ;科學和藝術的意義在於喚起神秘 ( e v o k e M y s t e r y ) ;長壽的意義在於喚起生命的稍縱即逝 ;人之偉大的意義在於喚起謙卑 ( H u m i l i t y ) ;復雜微妙的意義在於喚起樸素性 ;多的意義在於喚起一 ;戰爭的意義在於喚起和平 ;宇宙的意義在於喚起超越者 ( t h a t o f t h e c o s m o s i s t o e v o k e t h e B e y o n d ) 。”
评分讀過好久瞭,大概五年或四年前讀的,今天纔mark。(2011-11-23)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