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关于译者: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译者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frankhe/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作者也是《言论的边界》的作者,难怪有些案例见过。法律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尤其是在法制国家。在美国,州法院可能会据不执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他们会对“司法管辖权”锱铢必较,涉及州权的最高法院决不干涉……。 美国宪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部“详细”的宪法,它...
评分先说点总体感受:借用某人的话“此书通篇都是八卦”。我倒不觉得是八卦,我明其名曰“追本朔源”。但作者似乎太发散了,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甚至有些段落,看得我晕乎乎。 书看完,我心里涌起最大的问题是:1960年代, 美国(尤其是南部州)的舆论现状或者政治现实跟今天鸡...
评分借用林达《历史深处中的忧虑》的一段话: 在大多数情况下,言论自由总是在事实上仅仅成为争取胜利的工具和手段,一旦获胜,就常常被有意无意或是无可奈何地弃之如敝履。 这种情况究竟为什么一再在历史上重演呢?究竟是走到哪一步就出了岔子呢?言论自由的关...
评分这是本值得推荐阅读的好书。 在中国政治社会学领域,这本书能出版尤为难得,译者何帆的翻译也处理得很好,让我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职业水准又恢复了几分信心。 一本好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观点正确或者立场正确,而是应该告诉你人类获得这样的认识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
没有一蹴而就的完美体制,完美国家。民主的前提是自由的表达,为此美国的大法官们凭着自己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对自由的执着信念,对司法执行的可行性考量,不断地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评分任何一种今人视之“政治正确”的观念,都经历了漫长时间中的不断讨论与修正。以涉及到南方种族问题的诽谤案为线索,串起了美国宪政史上大珠小珠般的案例,言论自由的尺度与定义便在当下的语境中更新演化。大法官的文书写得慷慨漂亮,极具思想性。而一个隐含的参考尺度是英国,美国的宪法历程是弑父的。
评分"我国曾对一项原则作出过深远承诺,那就是: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P181)...是什么让公仆们,对公众的抨责,感受到最多只是"麻烦",而不是畏惧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宪法没有赋予公众如此权利嘛?
评分"我国曾对一项原则作出过深远承诺,那就是:对公共事务的辩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P181)...是什么让公仆们,对公众的抨责,感受到最多只是"麻烦",而不是畏惧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宪法没有赋予公众如此权利嘛?
评分单从行文方面非常好看,可惜只能是看看过瘾算了。。ps也不能全信这就是好的,但真的很好呀!人家也是几百年靠无数次血的代价发展过来的连续性的一以贯之的。(在读:好看!不过,有种望梅止渴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