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原名钟阿城,民國卅八年(1949年)生于北平市,祖籍重庆。作家、编剧。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文化随笔《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和通识》;学术随笔《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等。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文明的造型探源系列目前有两部。 第一部《洛书河图》通过洛书、河图、天极及青铜器图案与苗族服饰图案,来谈讨商周时期的宇宙观及造型学的起源。看完倍感震撼,不在于里面的造型体系多么独特或者研究多么深刻,而是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更多的是新奇,于是满怀期待的等...
评分文明的造型探源系列目前有两部。 第一部《洛书河图》通过洛书、河图、天极及青铜器图案与苗族服饰图案,来谈讨商周时期的宇宙观及造型学的起源。看完倍感震撼,不在于里面的造型体系多么独特或者研究多么深刻,而是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更多的是新奇,于是满怀期待的等...
评分【藏书阁打卡】我是很喜欢阿城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从探索文明源头的角度讲造型史,或者从造型的角度去探索文明的源头。讲述态度更纵横,令人疑惑又佩服,他说中国造型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至汉代,宇宙观、世界观的造型表达,转换成由气韵生动表达。这是纵向...
评分【藏书阁打卡】我是很喜欢阿城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从探索文明源头的角度讲造型史,或者从造型的角度去探索文明的源头。讲述态度更纵横,令人疑惑又佩服,他说中国造型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至汉代,宇宙观、世界观的造型表达,转换成由气韵生动表达。这是纵向...
评分文明的造型探源系列目前有两部。 第一部《洛书河图》通过洛书、河图、天极及青铜器图案与苗族服饰图案,来谈讨商周时期的宇宙观及造型学的起源。看完倍感震撼,不在于里面的造型体系多么独特或者研究多么深刻,而是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更多的是新奇,于是满怀期待的等...
和正在读的《犍陀罗文明史》互为补充,看到孙英刚大肆吐槽的古正美这里成为阿城主要的参考不禁莞尔。阿城对中国文化的体悟简直已经"成精"了, 精彩自不待言,但是说到底,讲的逸兴遄飞,左右逢源,也归根都是帝王学(揭密),没办法,在这方面中国人永远津津乐道。
评分和正在读的《犍陀罗文明史》互为补充,看到孙英刚大肆吐槽的古正美这里成为阿城主要的参考不禁莞尔。阿城对中国文化的体悟简直已经"成精"了, 精彩自不待言,但是说到底,讲的逸兴遄飞,左右逢源,也归根都是帝王学(揭密),没办法,在这方面中国人永远津津乐道。
评分史学和语源学可能是阿城硬伤but那又如何。阿城动人的点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发自敏锐洞察力的对杂收的知识点的勾连的能力。逸出的能力。准确落笔使人一目了然的能力。
评分对这一块的认知为零,所以也就是随便翻翻看个热闹。前两年《千里江山图》因为陈丹青在节目里的推荐而走红,这次阿城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后面几个章节需要通读《悲华经》和《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这对读者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评分气象很大,可成一家之言。不过或许是因讲稿,感觉大胆设想有余,小心求证不足,不过阿城的本意似乎也与其说是旨在与以往观点对话,倒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套解释,达到一层自我观照的圆满境界。其口吻虽属平易,但多不容置疑。长于勾连隐微之处,时有灵光一现,但也因此,有时滑向玄想式考证。有些结论不无可商榷之处(如以建鼓释“中”),有时以中国审美反观西方(如说“米开朗基罗的好,在于他的人体充满了气脉流动”),但最可议者,则是夸大单一因素而忽略结构性因素,像武则天之用佛王称号,恐怕不过是缘饰之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