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二魚文化」事業、《飲食》雜誌創辦人。1956年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臺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焦桐詩集:1980-1993》,及散文《我邂逅了一條毛毛蟲》、《最後的圓舞場》、《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暴食江湖》,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詩選、小說選、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三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其行文也颇有论文气势,起承转合,上下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的“论文”也颇有诗意,比如“论素食”,是诗人的愤怒——一段关于吃狗肉的经历而“起兴”的;“论螃蟹”中引李渔,极为生动形象,令人垂涎欲……
我觉得对焦桐教授最由衷的评价就是:‘’此乃一吃货‘’! 书中可以让我食指大动的除了蟹就是海南鸡饭,蟹是我的最爱,而海南鸡饭却是因为我苦求而不可得,说起来半份白斩鸡,一份白米饭,青菜豆腐汤,哪里都可以找得到,但想品尝到书里那种味道,却是有很大难度,石家庄这个城...
评分焦桐的第一本美食散文,读来爱不释手,畅快淋漓。 书中对食物的热爱,融合进艺术的眼光,文字贴切和谐,好似利索的刀功,断的及时;又好似颗粒饱满的白米饭,衬托出食材的华丽。 每读一章节就越发欣喜,内心的满足与狂喜竟让我时常忍不住放下书,来回在房间奔走,待情绪平静方...
评分 评分本来想先读《台湾味道》的,在“三联书情”上得知出版资讯便往卓越上索货,先是不售;过段时间再查,就缺货了。一日,手持大额购书卡同友人在凤凰书城扫货,书架上发现这本《暴食江湖》,就先收入囊中。 平心而论,我对美食兴趣不大。在一个以吃著称的城市生活五年,并未充分...
评分书摘 1.吃饱了,撑着大肚皮,散步于林荫道上,依靠在旁边的露天咖啡座,啜饮咖啡,观赏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想一些心事,竟有置身海外的错觉。大约,旅行异国无非就是借着变换空间来变换生活节奏,同时也变换了观看事物的角度。 2.吃富霸王的猪脚仿佛跟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喝酒谈笑...
我们需要一块猪蹄的提醒 慢慢咀嚼 慢慢散步。美食记忆中融入古文和电影 甚是美好
评分可惜我从来不懂美食,我只懂饿。因为撰写诗集而被误会为美食家,时常应邀试菜,继而顺势编写文集,在大学开课,办杂志,从物质到精神都成了完全的老饕——我倒很爱这人生的阴差阳错,“充满错误与偶然”。文章很符合三联的调性,“(欲做中产阶级的良心而不得的)中产阶级的胃”。作者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由古及今,中西贯通,由生活讲到背景,讲到美食本身,讲到餐馆,再讲到文化,也算是旁征博引、面面俱到了,但每一小节都在努力紧扣主题、苍白升华,也未免太匠气,太像应试命题作文了。我倒蛮喜欢焦桐引用的诗句,时有极妙的感受,譬如说火车停靠月台,窗外的便当叫卖声举重若轻,有“长亭更短亭”的漂泊感;得知爱的店歇业,挂断电话久久不能言语,想起“夜莺离去的花园杂草丛生”……还把日本的豆腐便当比作蒙德里安的画。
评分语言非常好,内容有趣可喜。
评分厕所读书
评分休憩1st,民国后食话少有佳作,此书当为扛鼎,少有的将美味文化与哲理融入一炉,照顾的面面俱到,令人垂涎三尺兼有笑逐颜开。蟹一篇最佳,便当次之,强推此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