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97)等。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以赛亚柏林的“多元主义”】 在以赛亚柏林的词汇中,“多元主义”是少有的几个带此后缀而具有积极含义的词语。其他的各种“主义”不是让人怀疑就是令人厌恶。 “目标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在他看来,乃是”迄今为止我所能发现的唯一的真理”。“有些至高无上的善(the Great G...
评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共产主义在全球一片欣欣向荣。苏联以超级大国的身份和美国并立,嘹亮的宣传语让人目眩神迷,亚洲、欧洲、美洲社会主义国家都前所未有地增加,中国则几乎全国都沉浸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狂热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伯林1945年和1956年先后访问苏...
评分1945年9月,以赛亚·伯林开始访问苏联。当时这位年轻的哲学家还在英国外交部任职,当他拿到去莫斯科签证的那一刻,心情既兴奋又有些惶恐不安。自从1920年他们全家辗转流亡到伦敦,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还从没有踏上过这片广袤的土地,心中自然对这段旅程有所期待。但他的担忧也显...
评分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经晚来了许多年——毕竟,苏联时代早已化为尘土,连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心灵(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他们更像是难以触及的历史人物),不过它自有其跨越时空限度的价值,因为那种在黑暗中默默坚守的形象,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标...
评分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赵 松 苏联解体以后,继承其国际位置的俄罗斯显然一直都无法拥有原先那种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尽管他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俄罗斯已重新变成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它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好吧,它靠近北极。它...
俄罗斯文化就像套娃:外层是漂亮的主义,打开一层是大国争霸,再打开一层是俄罗斯至上,但这还不是最核心(因其统治上层对自己民众也不好,俄罗斯至上≠俄罗斯民众至上);里面还套着一层一层又一层。。。打开最核心:是“痛苦”这个词。。。从暴君沙皇到苏共领袖再到总统普特勒,即暴虐他人,也戏谑自己;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像法国宫廷那么耽于物质享乐,而是以制造人间痛苦为其终极目标。
评分打四星是因为我觉得定价太贵。附录就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内容绝对五星。伯林用一面镜子照出了苏联,如果我们也借来照照,镜中的庞大怪兽恐怕会比苏联更大呢。
评分<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简略记述自十月革命始至二战终这段时间区间内的俄国艺术状况,我注意到的是伯林针对高尔基的评价(“高尔基的逝世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他们唯一强有力的保护者,同时也失去了与早先相对比较自由的革命艺术传统的最后一丝联系”),虽只言片语,却不失公允。由于索尔仁尼琴对高尔基的盖棺定论,许多人对高尔基抱有偏执的敌视态度,而伯林提供了另一种研究的视角。另外,如按照伯林的方法评价中国文艺现状,只需将“就目前而言,苏联对新鲜事物的极端渴求和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的低劣精神产品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当前苏联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现象”这一句话中的“苏联”替换成“天朝”即可,不同的是,我们缺乏作者文中所言“保持着未受侵蚀的极高的批判标准……涵养深厚、感觉敏锐、一丝不苟且且明察秋毫的知识分子精英”,故更堪忧。
评分英国版陈丹青。
评分读完就想起去年那本没读懂的《倒转红轮》,这本我读懂了,以及觉得啊还蛮好看嘛,还有就是很想吃阿赫玛托娃的煮西红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