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弗兰岑,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做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 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随笔集《如何孤独》(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凭借《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0年,第四部小说《自由》一面世即引发抢购热潮,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濒临灭绝的现实主义 在《自由》这部六百页大部头的最后,印有作者弗兰岑的一句话:“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对读者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独立的考验。我希望你们在读完后能抽出五分钟来想一想: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这其中,反叛、乃至挑衅的意味是鲜明的,在经历了...
评分不写书评不能点看过,这可真憋死我了…… 《自由》据说是畅销书?拿到的时候主任问我好不好看,我想了一下,说道:“美国的畅销书,应该会比较好读了,要是法国的德国的恐怕我都不敢在完全不了解作者情节等等的情况下买了。” — — 结果是,不怎么好读,没搞懂怎么就畅销了...
评分独眼 喜欢《自由》的人和不喜欢这本小说的人,基本上格格不入,我是站在喜欢那边的。不喜欢它的人觉得它冗长琐碎,可它那么厚,我每天会急迫地想读上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把其他事都排到后面,简直像看自己的预言一样急不可耐地关心小说里几乎每个人接下去的命运。 小说...
评分独眼 喜欢《自由》的人和不喜欢这本小说的人,基本上格格不入,我是站在喜欢那边的。不喜欢它的人觉得它冗长琐碎,可它那么厚,我每天会急迫地想读上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把其他事都排到后面,简直像看自己的预言一样急不可耐地关心小说里几乎每个人接下去的命运。 小说...
评分《2666》这本书因为太过扯淡,看到一半已经杯扔在一边了。悲催的是这书还是我花了正版的价钱在天猫买的,我想,一个小说家怎么能把小说写成这样——卡夫卡的小说我都能记住他的主人公基本叫k,王小波的小说主人公基本叫王二,2666的主人公我不知道叫什么——他真是该死,还好...
读了一个多月才读完。好长。看完之后在床上躺了一个多小时都没说话。这的确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棒的小说。
评分读了一个多月才读完。好长。看完之后在床上躺了一个多小时都没说话。这的确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棒的小说。
评分很好看。我就是很震惊这么厚,怎么会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只能说新经典太牛了。
评分本来遗憾今年新年第一本书会跟托尔斯泰无关,却读到帕蒂读《战争与和平》的那段,她说觉得娜塔莎本该爱那个笨拙的大好人皮埃尔,我就忽然有种好像在从娜塔莎的角度重读那个故事的微妙错觉。第二个微妙错觉在于,很久没读这样有着传统时空观并且发生在当下的小说,以至于每次看到二00三这样的年份都会心里一惊。第三个微妙的感觉是,这原本是我最讨厌的美国琐事类小说,充满各式各样的平庸困顿挣扎,弗兰曾写的结结实实,传统的写实主义,交错的对话和心理,但是却意外地很喜欢,最后帕蒂和家人以及沃尔特和解的时候甚至控制不住地大哭,我好像明白接受并且认可了这样的生活,作为一个loser也要堂堂正正活下去,而我喜欢弗兰岑的地方在于,他有讽刺的直笔,也有不动声色的体谅和善意。
评分前半极好,后半显出疲态。对自由及其现状的全面反省(爱情、性、能源、环境、后911政治),一个美国中部的中产家庭来展现帝国的危机。书中一个好丈夫一个浪荡子,一个伪善一个虚无,一体两面,都是平庸的抵抗、道德匮乏的妥协、“结构性的痛苦”。在美国城郊读毕此书,自由之困,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