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为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创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虽为讲义,但却是第一次用新体裁系统地讲述明代历史,作者以《明史》考证明朝史事,并引证明人文集、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充实,并具有极明显的学术深度,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明史讲义》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文言文,但读来不枯燥。 想来作者也知道一本300来页的书,道尽朝代兴亡是不太可能的事。 所以书籍砍掉了很多的枝枝蔓蔓、冗杂废话,通篇读来,颇为酣畅。比阉割的《明史》好了太多,对于小白们快速了解明朝兴亡有一定帮助。 个人以为,作者关于朝代治理的逻辑,还是老一套:文...
评分本书的大部分是扣史料,而且过分的扣明史,而非其他书籍,于是书中延续了明史的几乎全部基调,尤其是“明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天启”,武宗败国,的论调。但世纪上与真正的明末相去甚远。而且延续了明史的东林党爱国论,但实际上,明亡于党争,党争最甚者便是东林党。东...
评分此本犹是2009年连老师所赠。 明史研究的窗口非常短暂,从清朝灭亡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前后亦不过民国的38年,孟先生此书可谓这一难得的契机当中最难得的明代通史著作,其对史料之驾驭、详略之删削、体例之排定、义理之讲求,至今无有能出其右者,嗣后明史的「通说」也大...
评分第一次写书评,本不欲写,志才鄙陋,恐遭人哂。二来时间太少,写之觉繁。终写之因,在于此书为历史著作中尤为精细者,介绍给初涉明史之人。 1、结识 孟森字莼孙,号心史,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曾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后回国后因睹政界之污,故弃政从教...
评分作者孟森将明朝历史分为几大块,分别是:开国(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靖难(惠宗、成祖文皇帝朱棣)、夺门(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议礼(世宗-嘉靖)、万历之荒怠(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天崇之乱亡(泰昌、天启、崇祯)、南明之颠沛。其中又循几条主线,一是...
9分 孟森的上课讲义,深入浅出,真是近代明清史学大家
评分《明史》加上《实录》,卷帙浩繁,孟心史先生此书可以说是带领读者进入了明史大门,无论是取舍分析史料还是流露出的史观都很有启发性指导性,不受时代所限制。只是先生对明太祖之赞誉近乎于"忠粉"的状态,有问题也是出发点好之类的评价,个人不太认同。我阅读目的不深,所以这一横排简体版本足够满足需要,如果深度阅读大概还是中华竖排繁体版更适合。
评分虽然还在旧史学传统里,以梳理史实为主,加以功过判断,视野较窄,但依然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一读。
评分「明史讲义」是孟森先生的明史专著,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摘录精选并加之自己的多方搜寻甄别而来。书中诸多观点都已被史学家和大众所接受,比如明太祖励精图治的各项政策的由来、实施和运转百年后的衰落,以及对明实亡于万历的论断,对南明颠沛与其必然之结果分析。孟森先生坚持传统史观,注重对人对事的分析,从先生的点评来看,总能够跳脱出习见,根据史料和合理推测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一家之言。但也不得不说,孟森先生的笔触相当生动,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私人情感,或欣然、或赞许、或愤恨、或怒斥,全都跃然纸上。不过这些情感都是建立在稳健客观的事实基础上,从蛛丝马迹中剖析人物的确切心理,读来令人不得不信服,拍手称快,与之相和。
评分有明一代,对士大夫折节之例甚多,然朝野正士之多,根古之烈,后世未尝有之,至今犹思而不可得。曰一亡于奄竖,二亡于党争,祸实起于搜刮民生,今世仍可为龟鉴。PS:终于理解明朝那些事的结束为何如此仓促了,鼎湖一弃,国事不忍卒睹,何况于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