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冬,科技史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0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APS)2014年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史、力学史、物理学史,主持2010年、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技史论文40余篇。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讲述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对火器史和明清科技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与启示。
本书基本上是关于16-17世纪中国所使用的火器、以及存世兵学书籍的相关内容的汇编。参考来源方面,主要引用中国的古代兵书,辅以部分其他资料。光从资料搜集上来说,本书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另一篇书评所属,本书难免偏重于引用文献(甚至颇有“大段摘抄”文献之嫌),而缺乏对实...
评分本书基本上是关于16-17世纪中国所使用的火器、以及存世兵学书籍的相关内容的汇编。参考来源方面,主要引用中国的古代兵书,辅以部分其他资料。光从资料搜集上来说,本书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另一篇书评所属,本书难免偏重于引用文献(甚至颇有“大段摘抄”文献之嫌),而缺乏对实...
评分本书基本上是关于16-17世纪中国所使用的火器、以及存世兵学书籍的相关内容的汇编。参考来源方面,主要引用中国的古代兵书,辅以部分其他资料。光从资料搜集上来说,本书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另一篇书评所属,本书难免偏重于引用文献(甚至颇有“大段摘抄”文献之嫌),而缺乏对实...
评分看了多本科学史的著作,其内容大致模式是:某一科学理论如何从古代向近代通过不同的人对不同/相同的现象进行观测、解释最后通过某一更精确的理论描述与测试得以完成。从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到牛顿力学,就是这样的路径。 另一方面,如果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人类...
评分本书基本上是关于16-17世纪中国所使用的火器、以及存世兵学书籍的相关内容的汇编。参考来源方面,主要引用中国的古代兵书,辅以部分其他资料。光从资料搜集上来说,本书做得很好,但是正如另一篇书评所属,本书难免偏重于引用文献(甚至颇有“大段摘抄”文献之嫌),而缺乏对实...
军事技术史(或者所有的交叉学科都)有个问题——史学家不懂技术,军事学家不懂史。作者是物理学出身,免于史学界对相关物理知识一无所知,只能按图索骥(而古代文人笔下的“图”,十个人能“按”出二十样来)的缺憾。 此书偏重于火器制造方面,想看具体战例中火器运用的,可能会有些小失望。4.5星可能更准确些。
评分110。 以鸟铳、佛郎机、西洋火炮三者为中心,介绍了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转移及接受的过程。内容主要以十几部军事著作的文献解读与分析为主,因此主要是对中文语境下的火器铸造进行解读,包括传入与仿制、火器铸造技术、弹道学知识等三个大块。内容非常硬核,但叙述很清晰。
评分110。 以鸟铳、佛郎机、西洋火炮三者为中心,介绍了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转移及接受的过程。内容主要以十几部军事著作的文献解读与分析为主,因此主要是对中文语境下的火器铸造进行解读,包括传入与仿制、火器铸造技术、弹道学知识等三个大块。内容非常硬核,但叙述很清晰。
评分西方火器东来的背后,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然而这种传播的接受对象对技术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基础的局限性,决定了中国的火器专家不可能彻底消化吸收外来知识,外来力量终究不足以从根本上激活老态的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对此只能一声叹息……
评分相当厉害,做科学技术史的都不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