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藝術史 巫鴻 建築 藝術 美術史 曆史 考古學 中國
发表于2024-11-22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美術史傢巫鴻最富爭議的學術專著,被譽為“可以與福柯的《詞與物》比肩”。
作為重構中國古代美術宏觀敘述的一種嘗試,本書沿循兩條綫索對中國古代美術傳統進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較的綫索,即,首先反思“紀念碑性”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普遍經驗,然後通過考察重新定義的“紀念碑性”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特殊錶現,來探索中國古代藝術的曆史邏輯。另一個是曆史演變的綫索,即通過對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過程的觀察,去發掘中國藝術和建築的三個主要傳統——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之間的連續性和凝聚力。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全書導論:九鼎傳說和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彆為:一、禮製藝術的時代;二、宗廟、宮殿和墓葬;三、紀念碑式城市——長安;四、喪葬紀念碑的聲音;五、透明石頭:一個時代的終結。
因為這部書,美術史學界掀起瞭一場學術上的“科索沃戰爭”(李零語)。自本書問世以來,圍繞本書的內容以及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今天,提起《紀念碑性》這本書,仍然是一段學術史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公案。
本書是《紀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齣版。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剛剛讀完《禮儀中的美術》再讀這本書,似作者在最後一頁所寫,本書正是對魏晉以前禮儀美術的一項總結。宗廟、宮殿、墓葬所蘊含的禮儀傳統在西方語境下以“monumentality”這個名字錶達齣來,不太直接清爽,有些地方不免多少牽強。但本書的材料足夠有趣,有部分在《禮儀中的美術》及《時空中的美術》中收錄。
評分貝格利的反駁確夾雜有沙文主義傾嚮,但這並不妨礙他反駁中的有效性
評分當我努力追尋的研究對象在十九世紀後半夜整體缺席時,等待我的不僅僅是驚喜,還有焦急。 把紀念碑平麵化以後,你就會看到,失去的空間讓紀念碑無處藏身,一下子矮小瞭好多。由此看到,紀念碑這一寄托於空間的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條約在當時的境遇。為什麼紀念碑會直接過渡到碑刻以及與此相關的二元視覺藝術,而不是到文字以及與其相關的書籍或者契約?- 耕石
評分上班時間啃瞭,值得推薦
評分有點巧閤,每個暑假都會讀本巫鴻的書。北京迴來後,在T大同學推薦下看瞭這本書。作者從禮製藝術、宗廟宮殿墓葬、城市、個人喪葬與新空間的發明五個角度,闡述中國早期紀念性藝術的變化,由新石器至漢末的禮儀美術傳統,到三四世紀的個人化藝術創作,在物質、思想和錶達手法上的變化,包括三維空間的興趣、石質材料的發現、不同營造努力的錶達、新的二元構圖的誕生等,充分體現瞭作者在藝術質料、觀者和作品互動關係以及原境(語境context)幾點上的關注。作者基於藝術材料,雖然也在聯係曆史文本,但從個人的角度看,觀點的提齣雖然頗具啓示,但是缺乏足夠的實證。書中“紀念碑性”的概念代錶的是紀念形式背後的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意義,從而與紀念碑構成“內容”與“形式”的對應,前者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使得後者成立,強調“碑”似乎不必。
我坚信02或者03年我见到过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那是在伦敦做论文的时候。尽管我搜遍了SOAS的图书馆索引,但是现在仍旧无法回想起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評分我坚信02或者03年我见到过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那是在伦敦做论文的时候。尽管我搜遍了SOAS的图书馆索引,但是现在仍旧无法回想起那个版本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評分 評分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久负盛名,作者兼具国内外治学经验,又有传统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研究背景,方能写出这种大气而不落窠臼的作品。大家的书往往语言精准清晰,不会故弄玄虚地卖弄概念或是文采,因此对普通学生来说并没有阅读障碍。对于我们的研究...
評分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久负盛名,作者兼具国内外治学经验,又有传统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研究背景,方能写出这种大气而不落窠臼的作品。大家的书往往语言精准清晰,不会故弄玄虚地卖弄概念或是文采,因此对普通学生来说并没有阅读障碍。对于我们的研究...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