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1905—2003)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原籍浙江杭州,1912年随家由苏州迁居松江。曾先后入读之江大学、上海大学、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等。1928年起,参与创办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创编《无轨列车》《新文艺》等杂志。1932—1935年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编辑《文饭小品》,参与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等。同时从事小说、诗歌创作及外国文学翻译,是30年代极富影响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和中国文坛现代主义的推动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1947年返沪执教于暨南大学、光华大学。1952年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转向古典文学、金石碑版研究。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集》《枕戈集》等;编译《多情的寡妇》《域外文人日记钞》《轭下》等;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北山集古录》等;主编《词学》《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外国独幕剧选》等。
【编辑推荐】: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以十年之力打磨而成的一部唐诗欣赏之书。他以自身学养和文学感悟用漫话的方式与读者漫谈唐诗,而终成“百话”。在读解每一首诗时将一时代的历史、一种诗体的流变及关于文学的知识一一道来,既有宏阔的诗史梳理,又有专门的个案考辨。选诗取向公允,又不乏个人识见,品评诗歌简洁精准,文字更称得上典雅晓畅。先生之著原为一般文科大学生所量身打造,而在传统文化愈来愈受重视的今天,此书更加适合所有热爱古典文学、热爱唐诗的读者作为入门之书。一部“唐诗百科全书”,教你如何读诗,鉴诗,作诗;错过《唐诗百话》,就错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华章!
【内容简介】: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集唐诗研究和欣赏于一体的著作,旨在“用漫话的方式,自由活泼地与读者漫谈唐诗”,文风典雅、语言晓畅,于赏鉴中夹谈典故的意义,每首诗所反映的时代、风俗,诗体的源流及关于诗史、音律和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全书由“初唐诗话”13讲,“盛唐诗话”29讲,“中唐诗话”35讲,“晚唐诗话”17讲组成,另有“唐女诗人”“六言诗”“联句诗”“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6讲专论,合为“百话”。施蛰存先生选诗有自己独到眼光,每讲一诗务要选取一定角度,讲出新意或讲出相关诗史、诗体等的综合知识。讲解既全面又从个体艺术感知出发,言之有物,简而不繁,为读者了解唐诗、鉴赏唐诗提供了入门之径。
施蛰存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词语,每一位诗人有他特定的用法;一个典故,每一位诗人有他自己的取义。每一首诗,宋元以来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参考这些资料,单凭主观认识去讲诗,很可能自以为是,而实在是错的。 ”在他这部书中,对诗句的解释中立客观,绝不偏激,...
评分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
评分“知人论世”读唐诗 文/Sofia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不知别人如何,总之,从小到大,我也算读了几首唐诗宋词的,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腹中草莽,并无什么锦绣文章,不会作诗,甚至连“吟诗”也谈不上。每每想起林黛玉的那句“口齿噙香对月吟”,我便觉得与...
评分2020.2.4 上册读罢二十一篇,略明初唐至盛唐唐诗之发展,有对仗之精,有才思之奇,有寓情之真,有意向之美。经典永流传,字里行间展示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流露出古人依然真挚的情感。施老所列诗篇,个人最爱王子安之送杜少府、王摩诘之使至塞上二首,皆为脍炙人口之名作,也曾...
评分2020.2.4 上册读罢二十一篇,略明初唐至盛唐唐诗之发展,有对仗之精,有才思之奇,有寓情之真,有意向之美。经典永流传,字里行间展示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流露出古人依然真挚的情感。施老所列诗篇,个人最爱王子安之送杜少府、王摩诘之使至塞上二首,皆为脍炙人口之名作,也曾...
相见恨晚。
评分咳咳~~~一星期后上海书展见~~
评分就是上课不听,单看这本书,中高考诗词鉴赏也能得高分。
评分施蛰存说诗不似他家,或是精讲一首诗,逐字逐句地细讲精读,全副精力都倾注到文本之中,只看文本不看诗人;或是列举出一首名诗,略略翻译一番,接着援引名家诗评,证明其诗确有名气,自己不作阐释,敷衍了事。施老每举一诗,都会对诗句中遗留的困惑全面解释,或以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佐证自己的看法,或以诗人其它诗中相同或相似的诗句,以诗证诗,尽可能的“以意逆志”,贴近诗人的创作意图,明晰诗歌的意有所指。施老选诗的标准不在于诗的名气,而是一首诗在诗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哪怕有些诗本身非常平庸,但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了新的体式、风格、内容、韵律,也会被施老选诗的时候一并收入进去。古往今来,赏析诗歌作品的文学评论已经多之又多,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评述中,亦存在诸多的谬误以及误解,施老出版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辨误、识源、认变。
评分0411,当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