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日談

文化十日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本書源自於丁東、謝泳兩位學者四年來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專欄對話錄。全書采有對話方式,二人暢談古今、縱橫捭闔,對知識分子之命運、曆史研究之要義、齣版閱讀之現狀、文學藝術之真諦、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瞭深入淺齣的探討。行文酣暢淋灕,常能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後有茅塞頓開之感,令人拍案叫絕。不傢老村的繪畫數幅點綴其間,圖文互補,相映成趣,堪稱近年文化批評與思想評論界不容錯過的佳作。

出版者:福建教育齣版社
作者:丁東
出品人:
頁數:256
译者:
出版時間:2008-10
價格:29.80元
裝幀:膠版紙 平裝
isbn號碼:978753345065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謝泳 
  • 丁東 
  • 人文 
  • 知識分子 
  • 對話 
  • 中國文化 
  • 雜書 
  • 中國曆史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本書源自丁東、謝泳兩位學者四年來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專欄對話錄。全書采用對話方式,二人暢談古今、縱橫捭闔,對知識分子之命運、曆史研究之要義、齣版閱讀之現狀、文學藝術之真諦、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瞭深入淺齣的探討。行文酣暢淋灕,常能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後有茅塞頓開之感,令人拍案叫絕。還有老村的繪畫數幅點綴其間,圖文互補,相映成趣,堪稱近年文化批評與思想評論界不容錯過的佳作。

 簡要目錄

士林風骨

束星北:科學界的“陳寅恪”/3

被遺忘的國士伍連德/7

徐璋本的思想/10

社會賢達的作用/13

硬骨頭章乃器/16

文化領袖為何缺位/18

大律師張思之/21

農學傢董時進/23

錢锺書的另一麵/27

鬍適也曾講硬話/30

政治和人情/32

科學傢與傢庭婦女/35

名傢文集與學術公器/38

老捨的悲劇/41

馮友蘭的變化/44

報人王蕓生/47

“星期論文”的啓示/50

徐鑄成和戴煌的迴憶錄/53

理解陸蘭秀/56

孫越生的思想遺産/60

史海尋帆

學習曆史和思考曆史/65

曆史學傢的人生價值/68

私傢修史的意義/70

迴到傅斯年/73

史料應用的道德/76

“延安研究”的新收獲/79 舊體詩的思想史價值/81

地方史的精神境界/85

當代傳記作傢的史學素養/88 日記和學術史/91

書信裏的曆史/94

學術史分期的當代意義/97

霧裏看花為哪般?/100

迴憶錄靠不住/103

迴憶錄的生命是真實/106

民間文物的意義/109

博物館與公共生活/112

知識産權和曆史責任/115

瀋嘉蔚的曆史情懷/118

被遺忘的曆史是真曆史/121

從報告文學到口述曆史/123

代溝與曆史/126

誰是曆史文化的守護者?/130

書山有路

編輯的理想/135

迴望“叢書熱”/138

關於“印客”的思考/141 專著的時代/143

雜誌書的發展空間/146

奢靡之風的背後/149

閱讀率為何走低/151

黃皮書的功能變遷/154

敬業在民間/157

如何突破圖書館發展的瓶頸?/160

文藝亂彈

誰養活瞭作傢?/165

中國當代作傢為何如此不謙虛?/168

近期中國文學界的評奬/170

評委的公事與私事/173

重說《傷痕》的意義/176

王小波的文學史地位/180

文學期刊與公共生活/183

兒童文學與公民意識/186

從文學傢到法學傢/189

彆人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192 兩個不同的畫展/195

星星的啓示/198

呼喚現實主義/201

尋求多方共贏/204

音樂與思想/207

文化行業準入大可不必/210

國是公議

人口問題需要集思廣益/215 節日不是製造齣來的/218

奧運場館的喜和憂/221

建立公共財政需要民間推動/223

保護環境與公共政策/225

削減官車與生態文明/228

生態危機與東方智慧/232

司法行為的道德導嚮/235

寬容是政治智慧的核心元素/238 尊重不同的選擇/240 社會應當鼓勵青年做大事/243

由學者從政到專傢治國/249

選拔官員不妨把目光投嚮青年誌願者/251

災難中的希望/254

 推薦

某些概念不僅具有特定內涵,還有著無限豐富性。比如時空,比如文明。當有人議論解析剽竊、告密、學術失範、教育沉淪、齣版壟斷以及“文人難過皇帝關”等等社會現象是不文明的時候,真正的文明就有可能從這裏開始。議論解析采取對話方式;理性,入微,瑣細,但我分明覺察到平和態度後麵的尖銳、悲憫和憤怒。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章詒和

對於現代中國的教育和文化,丁東、謝泳的言論是最值得注意的評論之一,不僅因為直率、中肯,而且現實感和曆史感兼備。兩位學者以言語平實見長,還善於大題小做,小題大做,在陳述和評判之間應付裕如、遊刃有餘。兩位的觀點與關切最容易引人分享和共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徐友漁

在萬花筒一般五光十色又變幻不定的社會“錶象”之下,探尋某種“基準色”,委實不易。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雷頤

說昔日的教育,是為瞭衝現在的教育拍磚。拍到點上,磚磚都砸到七寸,這樣的“磚傢”多瞭,中國的教育也許有救。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 讀者定位

關心各種文化熱點與議題的讀者,關注思想文化批評的讀者;喜歡丁東謝泳的讀者,喜歡章詒和、徐友漁、雷頤、張鳴的讀者。

 相關圖書

丁東 謝泳 著 《教育放言錄》

 上架與陳列建議

上架:社科|思想評論•文化批評

陳列:與《教育放言錄》一起集中陳列

 條形碼

節選|生態文明與東方智慧

丁:當今中國,生態問題日益突齣。空氣質量惡化,流行病蔓延,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麵積汙染,飲水和食品不安全,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已經威脅到廣大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無法迴避,不得不讓人們思考。

謝:生態危機,有全球的普遍性問題,也有中國的特殊性問題。思考中國的生態危機,一般會反省我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製度設計。但也有一種說法,把生態危機歸結為西方文明的危機、美國生活方式的危機。他們主張,剋服生態危機的齣路,要靠東方的智慧,要靠中國的傳統文明。這種說法,或許能夠滿足一些人的文化自豪感。

丁:這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說法,可以自我安慰,但經不起追問。固然,當今的生態問題和工業革命有直接關係。工業革命提高瞭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帶來享受和方便,同時也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走嚮緊張。工業革命起源於西方,二百年間迅速擴展到全球。全人類都接受瞭工業文明。如果這種文明齣現瞭危機,已經不僅是西方文明的危機,而是人類文明的危機。

謝:西方一些思想傢,意識到文明的危機,想從古代東方尋找智慧和靈感,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無可厚非。但作為中國人,對自己祖先的傳統和文化,卻應當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古代中國有發達的農業文明,其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相對和諧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悟,值得珍視。但切不可以為我們早已擁有解決現代文明難題的靈丹妙藥。從采集、漁獵、遊牧到農耕,工業社會以前的諸種文明,與其說是當時的人類懂得瞭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如說是由於人類自身能力還不夠強大,不得不順應自然。同時,也不應低估農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不和諧的一麵。中國古代帝王,修長城、修宮殿、修陵寢,使得多少原始森林變成瞭童山禿嶺,從此再不能恢復。

丁:因為能力低下而順應自然,和自覺地尊重保護自然,不是一碼事。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尼剋鬆訪華,中國的大門嚮西方開瞭一道縫。西方人來到北京,看見長安街上汽車很少,滿街的中國人都自行車,稱贊不已,以為中國人選擇瞭明智的城市交通方式。殊不知,中國人當時選擇自行車,並非環保意識的自覺,而是收入太低,買不起轎車。三十多年過去瞭,北京也成瞭轎車的海洋,堵車現象比西方大城市還嚴重。為舉辦奧運會隻好分單雙號上路。倒是一些歐洲市民,自覺地放棄開汽車,將自行車當作首選的交通工具。有能力擁有汽車而選擇自行車,纔稱得上環保的自覺。

謝:中國古代先哲片言隻語的智慧閃光,固然能給西方人以啓示,但真正能夠看清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癥結所在,並提齣有效對策的,不是他們,而是現代的思想傢和科學傢。這些思想傢和科學傢,幾乎都是西方人。在這方麵,中國學者的影響,沒有人能和美國的生態學傢利奧波德、生物學傢卡森相比;中國的研究機構,也沒有一傢能夠和提齣“隻有一個地球”的羅馬俱樂部相比,能和提齣可持續發展的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相比。

丁:必須老老實實地承認,在環境保護方麵,中國是後來者。當發達國傢保護濕地的時候,我們還在圍湖造田;發達國傢禁止高汙染行業的時候,我們還在發展五小工業。中國政府真正認識到環境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是1985年,而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已經是二十一世紀。

謝:在發達國傢,善待環境,保護森林,愛護野生動物,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客觀地講,中國公眾的環境公德,有明顯的差距,我們沒有妄自尊大的資本。

丁:我覺得,當務之急是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綫。中國一些地方發生嚴重的生態災難,不是認識水平問題,不是好心辦壞事,而是某些人的利益驅動。一些企業為瞭發財,破壞環境是明知故犯。某些官員,為瞭私利,不惜犧牲公共利益和企業達成私下交易。為瞭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在某些地方成為常態,成為有實力有本事的錶現,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立法存在漏洞、司法存在缺位,行政存在不作為和鬍作非為,代錶公共利益的輿論監督,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參與,軟弱無力,倍受牽製。這些問題,發達國傢並不存在,即使有也比我們解決得好。迴避這些差彆,空談什麼西方的危機,東方的智慧,恐怕無助於中國環境的改善。

序言|對話時代

我和謝泳之間的學術討論,始於上世紀80年代。把對話形成文字,最早是1993年。當時楊健齣瞭一本《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我們讀瞭都覺得有話要說,在一起討論瞭一次,後來把整理稿投到《上海文學》雜誌發錶,由此體驗到對話成文的樂趣。對話形式活潑自由,一個問題轉到另一個問題,比較隨意。兩人意見不同,也可以在一篇文字中展示。對讀者來說,對話可以比一般文章好看些。

不久,我們又請高增德先生參與對話,當時在高先生傢的書房裏,討論過一係列關於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話題。1997年,我在長春齣版社齣瞭一本《和友人對話》,把這些對話的整理稿都收瞭進去。這本書,給一些朋友留下瞭印象。2003年初,經笑蜀介紹,我在北京結識瞭廣東人民齣版社辛朝毅、餘小華二位編輯。餘小華提到瞭這本書,並建議我和友人再進行係列專題對話,整理成書,由他們齣版。於是,我迴到太原,和謝泳、高增德、智效民、趙誠一起,圍繞20世紀的思想、學術、教育等方麵的問題,展開瞭一係列討論。各自也將近幾年的研究心得貢獻齣來,形成《思想操練》一書。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得到瞭知識界朋友們更多的鼓勵,其中最年長的是博學多聞的百歲老人周有光先生。

2004年,有一次聚會遇到盧躍剛,他說,《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要從一個版擴為四個版。看瞭《思想操練》,覺得很有意思,約我以對話的形式,在《冰點》開一個專欄。五人對話不便操作,建議由我和謝泳二人對話,每周一次,篇幅在1500字到2000字之間,定名“十日談”,藉文藝復興時代薄伽丘的小說,錶達思想解放的寓意。最初,我將《思想操練》裏的有關內容,按躍剛的要求,提煉瞭幾篇。後來感到,有新話題可說,於是和謝泳開始瞭不間斷的對話,內容涉及共同感興趣的教育、學術、曆史、人物、讀書、齣版、文學、藝術乃至社會萬象。

謝泳當時住在太原,我住在北京,沒有條件經常麵對麵地交談,於是采用筆談的方式,通過電子郵件對話。通常是他寫齣一個話題,發來讓我介入,或者我寫一個話題,發去讓他介入。

這個專欄開設瞭半年的光景,是否持續曾有不同意見。於是盧躍剛提齣摺衷的辦法,讓我和謝泳用筆名繼續對話,《十日談》改名《雙城記》。筆名梁子民和畢文昌,也是盧躍剛起的。《雙城記》取自狄更斯的著名小說,我和謝泳的確居住在兩個城市。去年他從太原調到廈門大學教書,空間距離更遠瞭。原來一兩個月能夠見一麵,現在一年能見兩三麵就不錯瞭。好在有瞭互聯網,空間距離不成為討論切磋的障礙。

世界已經進入對話的時代。在20世紀,人類長期處於對抗的時代。冷戰結束以後,對話逐步取代對抗,成為新世紀的時代潮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製度、不同膚色的政治領袖,頻繁舉行多邊或雙邊會談,使全球和平的因素增長,戰爭的威脅降低。有朋友預言,中國也將進入對話的時代。這主要不是指我和謝泳這樣的學者之間的對話,而是掌握權力者和爭取權利者的對話。對話不是訓話,對話意味著雙方的平等。在學術領域、文化領域應當平等對話,已經成為知識界的共識,也有較大空間。但是在官民之間,對話的平颱還有待發育,對話的機製還有待生成。公民議政,是憲政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在這方麵,關心國傢前途的中國知識分子理當有所作為,也是我和謝泳的追求所在。

我和謝泳在《冰點》的對話,至今已經持續瞭四年多。盧躍剛離開《冰點》周刊之後,繼任者杜湧濤和編輯徐百舸繼續邀請我們開設這個專欄。四年下來,已經積纍瞭近二百篇。承福建教育齣版社好意,讓我們分門彆類,將這些對話編成《教育放言錄》和《文化十日談》二書齣版。好友老村以長篇小說《騷土》名世,近幾年拿起瞭畫筆。他的文人畫自成一傢,頗能傳達士人風骨,朋友們看瞭無不稱道。我請他以丹青為對話集增色,他欣然同意。此書麵世之際,我謹嚮盧躍剛、杜湧濤、徐百舸,嚮老村,嚮福建教育齣版社編輯,嚮所有鼓勵我們對話的朋友,錶示真誠的感謝。

丁東

2008年9月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丁东谢泳对谈录 很早听说丁东谢泳,家里有本《教授当年》,我翻了一下,感觉是民国掌故,风流事韵一类,离我很遥远没干系。如果不是看了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我对公共事务可能一直无所谓下去,厌倦了假大空的说教,和种种非人性的力量,我只能这样选择,但人真的能无...

評分

丁东谢泳对谈录 很早听说丁东谢泳,家里有本《教授当年》,我翻了一下,感觉是民国掌故,风流事韵一类,离我很遥远没干系。如果不是看了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我对公共事务可能一直无所谓下去,厌倦了假大空的说教,和种种非人性的力量,我只能这样选择,但人真的能无...

評分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活生生的、面对"三无书籍"的一本反面教材啊。 里面有一个专题,是针贬当前出版和阅读时弊的,一针见血! 所谓"三无书籍",曰无害,曰无益,曰无聊. 难怪,前年某杂志出了个专题,曰"无书可读",真是可悲可哀. 这书不可多得,并不是因为两位对话的先生很有远见,而是如...  

評分

丁东谢泳对谈录 很早听说丁东谢泳,家里有本《教授当年》,我翻了一下,感觉是民国掌故,风流事韵一类,离我很遥远没干系。如果不是看了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我对公共事务可能一直无所谓下去,厌倦了假大空的说教,和种种非人性的力量,我只能这样选择,但人真的能无...

評分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活生生的、面对"三无书籍"的一本反面教材啊。 里面有一个专题,是针贬当前出版和阅读时弊的,一针见血! 所谓"三无书籍",曰无害,曰无益,曰无聊. 难怪,前年某杂志出了个专题,曰"无书可读",真是可悲可哀. 这书不可多得,并不是因为两位对话的先生很有远见,而是如...  

用戶評價

评分

與《思想操練》略有重疊。

评分

一個國民對本國曆史瞭解得越真實,他越容易對國傢産生真是的情感,一個國傢的曆史感越真實,說明這個國傢的文明程度越高。

评分

與《思想操練》略有重疊。

评分

就對其中個彆話題的感喟和當今這類讀物的奇缺可貴,給5星

评分

一個國民對本國曆史瞭解得越真實,他越容易對國傢産生真是的情感,一個國傢的曆史感越真實,說明這個國傢的文明程度越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